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14年的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如今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资本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但是投资方面的理论文献通常区分内源筹资和外源筹资的不同,对于外部筹资不同筹资方式关注不多。公司财务方面的文献通常关注债务和资产的组合,研究多通过负债比率进行。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修正了Rune&Mihkel(2002)关于最优债务和权益筹资组合与内源资本关系的理论模型,讨论了债务筹资和外部权益筹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3个相关命题。并且通过调整后的Rune&Mihkel实证模型,利用沪深两市584家制造业和58家信息技术业的上市公司在进行了外部权益筹资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于理论命题进行了检验。
实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仅有债务筹资的最优投资量XD在制造业中是关于未分配利润W的先减后增的下凸曲线,并且有一个负的截距,在信息技术业中是关于W先增后减的上凸曲线,并且有一个负的截距;2)仅有外部权益筹资的最优投资量XK在制造业中是关于未分配利润W的递减上凸曲线,并且有一个正的截距,在信息技术业中是关于未分配利润W的先减后增的下凸曲线,并且有一个正的截距;3)债务和外部权益筹资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函数,()D**/()K·()K**/()D<1是投资目标函数达到最大的先决条件。在制造业中,进行外部权益筹资时的权益筹资量和长期债务量未能同时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不是最优值,即()D**/()K·()K**/()D大于1,而在信息技术业中,它们是同时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的最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