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炎为牙齿支持组织的炎症破坏性疾病,采用局部缓释软膏给药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牙周袋内的药物浓度,避免全身给药副作用大等缺点,是一种新型的牙周炎治疗制剂。基质中药物的释放率与时间呈不同指数(0<n≤1)关系,对于以扩散为主的缓释基质,一般遵从Fick定律,而对于同时具有溶蚀作用的基质中的药物则趋向零级释放。由于口腔等局部给药系统,溶蚀作用影响药物附着在给药部位,无法长时间维持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保持基质附着于患部的同时,抑制药物的突释并维持药物恒速释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选用替硝唑(Tinidazole,TNZ)为模型药,TNZ是继甲硝唑后新研制成的疗效更高、疗程更短、耐受性更好、体内分布更广的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是治疗牙周炎的理想药物。本课题采用乙基纤维素(Ethyl cellulose ethoce,EC)为释放基质,考察制备工艺对药物的释放行为的影响。对于制备工艺A的研究中,对影响TNZ释放速率的因素进行考察,发现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及其比例、研磨时间对软膏的释放行为有重要影响,β-CD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可以综合为致孔和饱和作用。为了进一步控制TNZ在软膏中的释放行为,本实验以EC和β-CD作为共混材料的工艺B进行了研究,实现了药物的零级释放。通过沉淀法来制备不同包合率的TNZ包合物,发现β-CD的包合作用降低了药物释放,EC/β-CD比例的调节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通过改变软膏制备工艺考察共混比例、次序和药物包合对TNZ释放行为的影响,得到了可以抑制TNZ的突释并具有近似零级缓释性能的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