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漏斗胸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类先天性胸廓畸形,主要表现为以胸骨为中心的前胸壁凹陷,可造成心肺受压及心理创伤。目前,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式。现有临床经验及研究数据表明,胸腔镜下漏斗胸NUSS矫形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是外科医生们进行漏斗胸矫正治疗的首选。虽然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术后外形美观、用时短等优点,但相关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在临床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我院胸腔镜下NUSS矫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而对于如何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与选择促进愈合的临床处理对策较少有相关的理论总结。目的:探讨NUSS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生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规避风险降低切口愈合不良率,并促进后期切口愈合。材料与方法:(1)通过搜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8年11月完整进行胸腔镜下漏斗胸NUSS矫形术并已拔出钢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漏斗胸NUSS矫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2)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将收集的患者信息进行分组,分析其NUSS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的差异;(3)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8年11月所有进行胸腔镜下NUSS矫形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处理对策的治疗效果。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检验水准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收集符合标准的临床患者资料共312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Haller指数、胸廓是否对称、是否合并脊柱侧弯、是否合并心肺异常、是否术前活动受限、是否接台、是否术前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术后有无切口愈合不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进行手术措施改良(改变缝线类型、术前酒精消毒、术中使用护皮膜、改良皮下缝合技术)对术后有无切口愈合不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有无进行手术措施改良将患者分组后进行卡方检验,数据表明是否进行手术改良对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定NUSS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71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卡方检验数据表明手术清创组(清除缝线、负压吸引或减张缝合切口)与保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措施改良(改变缝线类型、术前酒精消毒、术中使用护皮膜、改良皮下缝合技术)可有效减少NUSS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愈合不良的患儿可通过手术清除缝线、负压吸引或减张缝合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切口愈合,提高NUSS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