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形象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对教育研究而言,人的形象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教育物化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理性人形象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理性人及与之相对的另外几种人的形象进行了反思性的分析,并指出它们深层的一致性在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的变革入手,本文对人的生成性形象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诠释。从逻辑上看,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一、二、三章组成,主要探讨了现代人生存困惑的根源问题,如何使人摆脱目前的困境问题,现实的教育能否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问题,以及教育物化问题的实质问题;第二部分由第四章组成,首先对理性人形象与教育思想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另外几种人的形象即人们在批判理性人形象的基础上提出的自然人形象、机器人形象、游戏人形象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由五、六章组成,从思维方式的转换入手,对人的生成性形象的内涵进行了诠释;第四部分由七、八章组成,主要是用人的生成性形象来关照现实的教育,试图回答人的形象的重塑,即人的生成性形象的提出,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的不同 。总之,要探询教育之道,我们首先要认识人自身,这就是我们重新诠释人的形象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和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相关联,即在教育生活中实现“人”的真正回归。
其他文献
脑卒中又叫脑中风,或急性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当前,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较以往有所提前,使得广大康复工作者越来越重视脑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施行者在于教师,而近几年,教师研究领域的重点则在于实践性知识。但是教师实践知识复杂又模糊。初任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水平上的提高,促进
笔者曾对教师角色的提法作了个有趣的搜集。一般常见的提法如:知识的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的管理者、课程的实施者、学生行为的塑造者等等;还有一些常见的对教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