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等运动的展开,我国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正面临着深刻变局。为使新时期农村发展避免出现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对乡村新型规划模式的探索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问题、城乡发展状况、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态村和农村小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梳理了小康生态村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整理,提出了“小康生态村”的乡村规划模式,对小康生态村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尝试建立小康生态村的基本理论框架。小康生态村的规划运用总体设计、永续栽培、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理论、生态建筑学和社区营造等理论,以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通过对村庄系统的解析与分类,在生态、产业、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希望在对不同系统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小康生态村是一个涵盖自然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生态-经济综合系统,其规划通过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基础设施、乡村社区共同体等方式构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村庄建设模式。本文以龙州百农村洞埠屯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走访调查等方式总结了洞埠屯的发展现状和资源概况。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将洞埠屯作为小康生态村规划的实践对象,并在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和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引导下,将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和体现乡土性作为规划原则,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等角度,提出洞埠屯小康生态村规划的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包括生态保护规划(划分生态保护范围、实施生态恢复策略)、产业规划(引入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循环经济)、人居环境规划(营造生态人居环境,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机制构建建议(培育乡村社区共同体,吸纳各方力量共同构建社区参与平台)在内的小康生态村规划路径。本文还将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角度对洞埠屯小康生态村规划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并在未来城乡关系中以乡村为主体展望了小康生态村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