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1956年的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经历了中立——严惩——对峙——正常化四个阶段。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家利益目标的不断调整,影响和制约着苏日关系的进退,从而决定了苏联对日政策的跌宕起伏。二战期间,利益和需要的契合使双方选择了中立。为了集中精力消灭入侵的德寇,苏联竭力避免与日本兵戎相见;为了“南进”计划的顺利实施,日本需要与苏联保持和平。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苏联坚持对战败的日本实行严厉惩罚,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它,防止其东山再起。冷战爆发后,出于遏制苏联、巩固亚洲阵地的需要,美国开始大力扶持日本。通过旧金山《对日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美国将日本变成防止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苏日关系也由战胜国与战败国演变成两大阵营中的主角和配角关系,苏联对日政策因此笼罩上阵营对抗的色彩。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着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本出于重返国际社会,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迫切希望与苏联恢复邦交。共同的目的,使双方重新坐到谈判桌旁,苏日关系也由对抗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