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四川数据的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由于户籍制度限制、相关政策壁垒以及自身条件等原因,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仍属于弱势群体,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强调“稳增长”和“调结构”,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在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就业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农村转移劳动力处于社会底层,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更易受到冲击,鉴于自我雇佣的就业促进作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自我雇佣问题备受关注。  本研究首先对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内容、方法等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然后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系统分析自我雇佣影响因素,构建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再后回顾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发展历程,并基于四川数据,分析中国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中国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整群及其内部不同群体的自我雇佣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总结主要观点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介绍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影响因素这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从自我雇佣的内涵与外延、自我雇佣的动因、自我雇佣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说明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指出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将自我雇佣定义为一种与工资雇佣相对应的,不受雇于他人,在第二、三产业部门为自己工作的就业形式。自我雇佣可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前者是不雇佣雇员的自营劳动者,以“既不被雇也不雇用他人”为特征,后者是雇佣雇员的雇主,以“雇用他人为自己工作,并向被雇用人支付工资”为特征。  第二部分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基础、影响因素构建与分析、影响因素作用理论框架三个方面对自我雇佣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歧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风险偏好、生命周期、家庭生产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自我雇佣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构建自我雇佣影响因素作用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自我雇佣选择倾向的影响路径和方向。研究发现,自我雇佣面临初始成本、转换成本和机会成本,受到流动性约束限制。个体自然特征、家庭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风险偏好、宏观环境七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自我雇佣收益、成本以及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改变自我雇佣的净收益,进而影响自我雇佣选择倾向。自我雇佣收益的增加、自我雇佣成本的下降以及流动性约束限制的解除都会提高自我雇佣净收益,促进自我雇佣选择。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演变、就业制度变迁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方面,对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回顾,并基于四川数据,对中国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经历了由零星发展→规模壮大→结构优化→量质齐升→蓬勃发展的历史过程。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依然存在,自我雇佣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比例接近40%,以自营劳动者居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与工资雇佣相比,自我雇佣的就业收入较高,但存在超时劳动现象突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从发展趋势看,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规模将继续扩大,自我雇佣模式日益增多,自我雇佣群体内部不断分化,自我雇佣的就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第四部分基于整群的四川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影响因素实证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四川数据,对中国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中国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整群的自我雇佣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我雇佣部门存在负向的自选择,在工资雇佣部门存在正向的自选择,自我雇佣仍是一种次优选择。个体自然特征、家庭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风险偏好和宏观环境等变量都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根据影响系数的显著性程度和绝对值大小排序,首当其冲的是宏观环境变量,其次是家庭人口特征变量,再次是个体自然特征变量,然后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变量,最后是风险偏好变量。自我雇佣离不开宏观环境的影响,自我雇佣的其他影响因素作用也会受到宏观制度环境影响,政府应以宏观环境建设为主要着力点,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家庭式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随着家庭随同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自我雇佣不失为一种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就业形式,特别是在家庭有年幼子女需要照料的情况下。  第五部分基于群内细分的四川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内部不同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的群体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就业类型的选择上,男性农村转移劳动力遵循发展型自雇、生存型自雇、工资雇佣的顺序,而女性农村转移劳动力遵循工资雇佣、生存型自雇、发展型自雇的顺序;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选择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自我雇佣的比例显著较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既有利于工资雇佣机会的增加,也会促使自我雇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提高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部分结论、建议与展望。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主要结论,并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营造宽松市场环境、拓宽创业就业空间、提高劳动力素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提高创业就业质量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提出本研究未尽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构建了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个体自然特征、家庭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风险偏好、宏观环境七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自我雇佣选择倾向的影响路径和方向,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影响因素的容纳度较高,包含七大自我雇佣影响因素,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基于自我雇佣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发展历程,从规模、模式、群体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自我雇佣发展趋势,提出“五个阶段”和“三大趋势”,为自我雇佣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三是运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对2013-2015年连续三个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考察现阶段自我雇佣影响因素作用的稳定性程度及大小,并通过群体细分的实证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群体的作用差异,得出一些更为精准的结论。  自我雇佣问题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影响因素视角进行研究,构建的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适用性有限。此外,由于数据资料受限,有待通过更加完善的实证指标体系和更大范围的数据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其他文献
沈鹏先生在一封赞誉韩文忠书法艺术的信札中说:『堪称得怀素《自叙帖》精髓』。此话可谓伯乐之言见也。吾初观韩文忠临摹怀素《自叙帖》作品,无论笔力的狂放自然还是章法的匠心独运,其传神写照确有怀素墨迹之感。细细观赏后则又发现,韩文忠的临摹绝非仅仅停留在形似上,而是在合乎怀素书艺法度基础上的自我探索与创造,它突破了完全形似的描摹。实质上,他是在追求神似的再创造,而且正是这种合乎怀素《自叙帖》法度的追求,才能
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建立了一个推理机模型,并提出一种提高推理效率的方法.利用此模型,进行高炉热状态水平预报,取得良好推理效果,并使系统推理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