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及我国的防范对策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日趋频繁。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方便快捷,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取得飞速发展,人类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进入“金融时代”。这些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大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危机爆发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染的速度,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破坏性大、范围广、易发展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特点。对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调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关于危机国际传染的系统性研究开始于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之后。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染是否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危机发生在宏观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应该从经济基本面寻求原因。但这种观点对新发生危机的解释力越来越不足,后来有学者从实证角度证明了传染的存在性,对是否存在传染这个问题基本达成共识。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包括国内传染和国际传染,其中国际传染作为国际金融危机的传统特征,更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下关于金融危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说明;其次介绍了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的理论基础。在认可传染性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主要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概念及分类进行界定,将危机传染渠道分为贸易、金融、预期三大渠道,并分别介绍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渠道的作用机理;再次,对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进行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三个渠道对美国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的传染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以分析危机对我国的传染为主。接着利用股票市场数据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进行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对传染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系统性的数据处理,试图弄清隐藏在金融数据后的本质规律,深入探讨金融危机的传染途径,比较国家间传染路径的不同;最后总结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主要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并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提出更好的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新股发行折价是指IPO企业上市后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发达资本市场还是新兴资本市场上都普遍存在。在中国股票市场中,IPO折价问题尤为突出。这一IPO折价的异
本文建立了CEO替换与公司业绩、公司治理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转型经济体的代表中国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理论综述部分,介绍了公司治理以及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