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提出的“细胞电子学”借鉴于Joseph Wang于1999年提出的“基因电子学”(genoelectronics)一词。“基因电子学”用于描述DNA分子生物识别系统与电子系统间的耦合界面,目的在于将DNA特异性识别反应直接转换为电信号。本项目提出的“细胞电子学”在于期望构建出活细胞生物系统与电子系统间的耦合界面,实现细胞生物系统和电子系统间信号双向传递,并用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检测(将细胞状态信息转变为电信号)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外部电学信号控制细胞状态)。由于“细胞电子学”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如材料学、电子学、细胞生物学、表面物理化学等,因此研究充满挑战和期许。聚吡咯,一种新型共轭性导电聚合物材料,为细胞电子学研究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聚吡咯能够提供生物活性的表面以支持贴壁性细胞粘附与增殖,另一方面聚吡咯作为优良的“分子导线”将电子学系统与细胞生物学系统相连接。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工作集中在利用聚吡咯的掺杂机制构建具有不同性能的细胞生物学系统-电子学检测系统间的耦合界面,以此实现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并将细胞生物行为学信息单向转化为电子阻抗学信息,并进一步构建出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实现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为未来发展细胞电子学发展舔砖加瓦。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设计了一种基于感光干膜-铟锡氧化物(Dry film photoresist-indium tin oxide,DFP-ITO)的简易细胞-阻抗谱电子检测系统耦合界面实现细胞生物行为学信息检测。我们发现:不同直径DFP-ITO电极具有相似的阻抗特性;充分固化的感光干膜表面适宜A549细胞粘附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基于DFP-ITO电极耦合界面构建的细胞阻抗传感器能够通过阻抗谱技术能够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过程中的细胞质膜电容、细胞-细胞间隙电阻、细胞-ITO电极间隙电阻变化。(2)在铟锡氧化物(ITO)微电极表面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技术电沉积聚吡咯(PPy)膜制备PPy-ITO微电极,并以此为细胞-阻抗谱电子检测系统耦合界面实现细胞生物行为学信息检测。结果表明:与裸ITO微电极相比,最优参数制备的PPy-ITO微电极(电沉积5个循环数)具有更优的电阻抗性质和细胞生物相容性。基于PPy-ITO微电极耦合界面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能够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及上皮间充质转变(EMT)过程中细胞质膜电容、细胞-细胞间隙电阻、细胞-聚吡咯膜间隙电阻变化检测。(3)构建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吡咯-铟锡氧化物(Graphene oxide/polypyrrole-Indium Tin Oxide,GO/PPy-ITO)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并用于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ITO微电极表面上电沉积的GO/PPy纳米复合物表面平整,分布大量的微孔结构;电化学实验结果显示GO/PPy-ITO微电极比裸ITO微电极具有更低的阻抗特征和更高的电化学活性;GO/PPy比纯PPy膜更能促进A549细胞粘附、铺展和增殖;GO/PPy-ITO微电极表面A549细胞的粘附增殖行为改变电极系统的阻抗谱特征,通过对阻抗谱数据进行等效电路拟合分析获得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信息。(4)构建一种基于聚吡咯/RGD-铟锡氧化物(PPy/RGD-ITO)微电极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用于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检测。结果表明:相比ITO电极和PPy/PSS膜,PPy/RGD膜更能促进A549细胞的铺展、粘附和增殖。基于PPy/RGD-ITO微电极构建的细胞阻抗生物传感器一方面可解析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质膜电容、细胞-细胞间隙电阻、细胞-聚吡咯膜间隙电阻变化,另一方面可定量分析重楼皂苷I的浓度与细胞毒性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