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4S)+H2相关反应的立体化学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从原子、分子层次出发研究基元反应微观动态和反应机理的学科,目前,分子反应动力学已经深入到了“态-态化学反应”。立体反应动力学是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矢量性质,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小组的兴趣,并逐步发展为前沿领域。准经典轨线理论是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方法之一。NH2原子团的动力学规律对大气化学、燃烧化学以及催化剂相关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准经典轨线理论对N(4S)+H2→NH+H相关反应的立体化学动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了研究同位素效应对N(4S)+H2相关反应立体化学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应用准经典轨线法在40kcal/mol碰撞能下计算了N(4S)+H2→NH+H及其同位素反应N(4S)+D2→ND+H,N(4S)+HD→NH+D,ND+H的矢量性质,其中N(4S)+H2andN(4S)+D2为分子间同位素效应,N(4S)+HD的两个反应通道为分子内同位素效应。我们计算并得出了P(θr)、P(r)、P(θr,r)以及极化微分散射截面,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了反应产物的极化特性。结果显示分子间和分子内同位素效应对产物极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P(θr)分布结果显示,产物转动角动量的取向程度对分子间同位素效应非常敏感,却受分子内同位素效应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相反地,P(r)分布结果显示,分子间同位素效应对产物的定向分布的影响不明显,而分子内同位素效应对产物的定向分布有着明显的作用;这三个反应都呈现后向散射趋势。为了研究反应物振转量子数对立体化学动力学的影响,我们应用准经典轨线法在35kcal/mol碰撞能下对不同初始量子数的N(4S)+H2(v,j)→NH+H及其逆反应H(2S)+NH(v,j)→N(4S)+H2的矢量性质进行了研究。我们计算并得出了P(θr)、P(r)、微分散射截面和产物平均转动取向参数P2(j′k),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讨论了反应产物的极化特性。结果显示,受初始振转量子数v的影响,这两个反应的产物转动角动量取向和定向程度明显不同。具体来说,N(4S)+H2反应的产物极化程度对反应物初始振动态比H(2S)+NH敏感;随着v的增加,N(4S)+H2的散射程度对v的依赖性比H(2S)+NH更强;两个反应的平均转动取向随着v的增加有所增强;反应物初始转动态对H(2S)+NH反应的产物转动角动量(j′)沿垂直于k方向的取向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对j′定向的影响不如N(4S)+H2明显;在整个转动激发态中N(4S)+H2反应主要是后向散射,而H(2S)+NH反应以侧向散射为主;整体来看,针对N(4S)+H2(v,j)→NH+H和它的逆反应H(2S)+NH(v,j)→N+H2,反应物的转动激发对H(2S)+NH(v,j)→N+H2产物极化的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正】鲜艳的黄色车身、长长的车头、醒目的警示牌和"校车"标志、洁净的车窗内还时不时探出几张稚嫩的脸颊……此时正值新学期开学之际,在沈阳的道路上、学校旁,尤其是在早晚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转变观念,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个以信息快速传播和各种信息膨胀冗余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到来了。信息时代给城市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是国家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在经过几十年探索后,贫困生资助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完善。高校贫困生的甄别是贫困生工
目的 :探讨对进行胸腔镜下小切口心脏手术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39例心脏疾病患者
针对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专业特点,文章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训练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该专业现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3,4-二氢吡喃结构单元大量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前体。因此,快速和立体选择性构建二氢吡喃衍生物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研究
席夫碱是一类含有有亚胺或甲亚胺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生物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分析以及医药等领域;Cu2+具有可变化合价,能参与电子的转移及氧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