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记录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总结患者介入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肝癌患者的治疗上提供辨证的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癌患者,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等资料。观察肝癌患者介入前及介入后第7天的中医症状并记录。将收集到的中医四诊资料录入SPSS21.0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总结出介入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结果:(1)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87例(82.1%),女性患者19例(17.9%),男女比例为4.58:1。(2)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的38岁,年龄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57.92±9.32。其中55-64岁年龄段人数分布最多。(3)肝癌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布情况:A级95例(89.6%),B级9例(8.5%),C级2例(1.9%)。肝癌形态中,巨块型43例(40.6%),结块型36例(34.0%),其他块型27例(25.5%)。肝癌分期情况:a期3例(2.8%),Ⅰb期4例(3.8%),Ⅱa期20例(18.9%),Ⅱb期33例(31.1%),Ⅲa期45例(42.5%),Ⅲb期1例(0.9%)。(4)介入前肝癌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病性与血瘀、气滞、湿热、阴虚、脾虚相关。可将介入前的中医证候分为5类:肝血瘀阻证34例(32.1%)、肝郁气滞证27例(25.0%)、湿热蕴结证21例(19.5%)、肝肾阴虚证16例(15.3%)、脾虚湿困证8例(8.1%)。(5)介入后采用聚类与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结果:公因子1肝肾阴虚、公因子2肝血瘀阻、公因子3肝郁气滞、公因子4湿热蕴结、公因子5脾虚湿困。通过两种分析方法,可归纳各个证候比率:肝郁气滞35例(33.41%)、湿热蕴结28例(26.53%)、脾虚湿困20例(18.59%)、肝血瘀阻15例(14.21%)、肝肾阴虚8例(7.25%)。 结论:(1)介入前后中医证候经卡方检验,介入治疗前后5种中医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分析,脾虚湿困介入前8例(8.1%),介入后20例(18.59%),较介入前增多(P=0.0149),肝血瘀阻介入前34例(32.1%),介入后15例(14.21%),较介入前显著减少(P=0.0019),其余证候变化不明显。(2)通过运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介入前肝血瘀阻证所占比例较大,因此血瘀为介入前病机,应注重活血化瘀。介入后中医证候演变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为主,提示介入后更应注重疏肝理气及清热利湿。(3)通过对介入前后两两比对,可总结出相应的病因病机,为今后的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介入治疗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