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的减少不仅仅反映了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和谐。近年来,政府连续出台政策,逐步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本文以梳理历史进程中“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选择为背景,从社会学的视野分析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执行的现状及其取得的成效,反思教育公平视野下的补偿性教育政策模式。本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各个时期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以及在此影响之下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概况,阐释招生制度的改革引起的社会阶层变化,剖析政策选择与社会结构的张力。其次,通过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来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背景。最后,通过相关政策及其变化的呈现,剖析在“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对此政策的再建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在汇合之下共同推动了“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之窗的开启。各方利益相关群体在自身的利益诉求,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之上而采取的行为和互动共同促进了“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的发展。在政策的演进过程中,政策本身的动力系统不足、执行主体积极性以及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认可度等影响着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不仅要完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表达机制,细化“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措施,运用多种方式促进政策理解,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倾斜,使得农村学生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能够走向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最终达到质量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