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项以水利社会为视角、以湘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本文从国家、基层社队和群众、湘湖农场等多主体、多角度分析湘湖地区的社会关系演变。以湘湖湖面变迁和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演变为两条主线,从湘湖的地理环境、开垦的过程和场群关系等方面探究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从时空角度分析,以1949—1955年建国初期为时间节点,探究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湘湖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湘湖的形态,更影响着湘湖地区群众的生计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府,成立开垦机构——湘湖农场,以期对湘湖地区进行开发。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加深与基层群众的关系,使得国家的政策方针可以很好推行。国家与基层在此阶段处于亲密互动的阶段。本文的第二部分是从水利系统转变和压湖山垦荒两个方面对湘湖开垦的过程进行叙述,分析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修建长河抽水机站、小砾山排灌站和南沙电力翻水站等水利设施,湘湖彻底失去水利灌溉的价值。在这一情况下,湘湖农场开始对湘湖进行有计划、大面积的开垦。在此过程中,调田工作出现问题,最后由于浙江省政府的干预,调田问题才得以解决。但从中可以窥探出国有企业与基层政权的矛盾,在国家利益面前,地方政权并不是完全的拥护,也会考虑到地方的基本利益。在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以1960年左右作为时间剖面,主要以湘湖湖面范围为空间剖面,从地理区位、群众的生计等入手,叙述这一时期,国家与湘湖周边群众的关系。场群区位、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群众的生计,影响着周边群众的行为。面对新的形势,群众加速对湘湖的“侵占”,进而引发矛盾,引起社会反应。国家既对“侵占”的行为加以惩罚,又对周边群众进行补偿。通过对农民行为的叙述,可以看出群众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反行为”,对国家政策方针进行抵制,对国家“强势”的行为进行回击,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最后一部分,笔者从湘湖农场与基层社队、单位这对矛盾主体出发,以1962—1976年为时间节点,探究在湘湖开垦过程中,湘湖农场、地方政权和基层社队、单位的关系。由于生存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周边群众通过开垦荒地、种植经济作物和建立砖瓦厂等方式加速对湘湖农场的“侵占”。对于这种行为,国家通过法律保护国有企业和经济,萧山县政府从最初的无所作为,到暗中鼓励,加速了“侵占”湘湖的力度。而湘湖农场是坚决反对,并进行抗议,但这种抗议由于归属权和国家局势的变化,并未起什么作用,最后只能是以顺从的态度结束。由于遵循着旧有湘湖的内在逻辑和国家局势的影响,湘湖注定走向湮废。只有改变新的思路,解决群众对湘湖的依赖,消除利益冲突,加快湘湖地区产业的转变,建立风景区,才能真正解决“湘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