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在西方主流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分歧,众多的实证分析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在货币政策的实践方面,由于经济背景不同以及政策工具选择和实施力度的差异,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乃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思路,对我国1984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针对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论外,一共分为四章:第1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综述。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包括:(1)主流经济学派如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的观点。(2)对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3)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规则等问题的研究。第2章,对中国货币政策执行状况的分析。这一部分分析了中国从1984年至今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状况,并分成了三个阶段:1984-1992是第一个阶段,1993年-1996年是第二阶段,1997至今是第三阶段。通过分析,笔者试图找到在不同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执行优劣的一些原因。第3章,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这一部分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块:一是货币政策一般性因素即理论性因素,如货币政策的时滞、微观主体理性预期、货币流通速度及基础货币等;二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一些特殊因素,如金融制度的变迁、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等。第4章,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通过对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分析,并针对各种能够制约货币政策的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对此,笔者认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不外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地对货币政策本身定位,它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货币政策调控的模式究竟是什么;二是改善货币政策运行的社会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