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奶类总量和乳制品产量持续增长,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行业,在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消费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我国现代乳业起步较晚、起点低,乳业发展速度虽快,乳制品质量却难以保证。尤其在原料乳生产方面,以散户生产为主是中国原料乳生产的主要特点,这种生产方式效率低下,产量增速缓慢,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乳制品需求,造成乳品加工企业的压力过大。面对上述问题,研究中国乳品产业,分析原料乳生产的主要模式以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构,如何找出影响原料乳生产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中国乳品产业结构,确保乳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目前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以契约理论、博弈论为基本理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原料乳生产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前到现在的整体演进历程,在前人总结原料乳生产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我国几个乳业大省的实地调研情况,以利益主体之间契约关系的不同对原料乳生产模式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分别是散户模式、奶站模式、养殖小区模式和牧场模式。同时对原料乳生产模式的演进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经济学分析,在论文的核心部分对各模式中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情况逐一分析,以确定原料乳各生产模式的稳定性及演化方向,最后探讨了我国原料乳生产的优化目标及优化模式的选择问题,并提出原料乳生产模式优化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原料乳生产为多模式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但是散户模式、奶站模式等以散养为主的养殖、生产方式所占比例较大,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无法保障原料乳的优质优量,生产模式的落后同时导致原料乳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乳品企业加工的速度。因此,要提高原料乳的产量并保障其质量必须优化原料乳生产模式,逐步向经济效益较好的养殖小区、牧场模式发展。本文提出要选择一种相对稳定、更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模式,确定一种主导发展模式的同时,与其他生产模式共同发展,并对如何实现该优化目标提出相关的保障措施,为我国原料乳生产模式的选择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原料乳生产模式的优化对保障我国原料乳生产的数量与质量,以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