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智能体的边界层水汽探测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1123388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汽是大气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气中水汽含量分布情况及水汽变化情况非常复杂,推动天气和气候变化,在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准确地获取水汽分布的信息,对天气预报、气候监测及防灾减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大气水汽探测受到探测精度和时空分辨率影响,无法获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汽信息。当前的水汽监测系统在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设备造价、布网密度和监测精度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针对当前水汽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以电磁波载波信号作为介质反演大气折射指数,进行水汽探测。借助于目前广泛应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采用多智能体系统接收电磁波信号,构建水汽监测网络,作为现有水汽监测网络的重要补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边界层水汽探测方法,深入研究该探测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以下为本文的主要工作。论证了多智能体方法反演大气折射指数的可行性。对于采用通信基站发出的载波频率为2.45GHz的电磁波作为介质的探测方式研究,实质上是对于电磁波在边界层低层大气中传播路径上衰减的研究。很显然,其衰减与电磁波传播路径上大气温度、气压和湿度相关,即与电磁波传播路径上的水汽含量相关。根据利用电磁波折射率反演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原理,设计了应用于水汽探测的多智能体系统。该系统由采用改进的层次型网络结构,自下而上由传感器智能体、管理智能体和接口智能体三种智能体构成。定义了多智能体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数据传输形式。对多智能系统中传感器智能体的数据采集算法进行了设计与分析。从多智能体系统探测网络技术要求、单频同步网络和第四代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数据传输技术三个方面论证了多智能体系统观测边界层水汽的可行性。论证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边界层水汽探测方法中利用接收到的电磁波载波信号反演电磁波传播路径上大气折射率N的反演方法和信号处理算法,并进行相应的反演实验来验证不同的算法对应的探测精度,分析了三种不同算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1)调制信号自相关函数信号处理算法。采用调制信号自相关函数计算电磁波信号从基站发出到接收端接收载波信号的传输延时,并依此计算电磁波载波信号传输伪距,反演传输路径上大气折射指数。(2)载波相位差信号处理算法。对比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的载波信号与同步产生的载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根据整周期模糊数和相位差计算电磁波载波信号传输伪距,反演传输路径上的大气折射指数。(3)导频信号追踪时间定位算法。导频信号追踪时间定位算法是利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OFDM传输技术精确计算信号传输延迟,进而精确计算传输伪距,反演大气折射指数。通过对反演结果的比较分析,在相同区域,相同信号处理算法反演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折射指数。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大气中水不同形态对于电磁波传输衰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采用导频信号追踪时间定位算法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观测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多智能体方法反演大气折射指数的可行性,并且反演结果精度满足水汽探测需求。本文的研究证明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边界层水汽探测方法可行,反演结果精度较高,可以作为当前水汽探测的有效补充。
其他文献
积雪是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冰冻圈中地理分布最广泛、季节和年际变化最显著的部分。积雪具有高反照率,低粗糙度和低热传导特性,它的保温效应,水文效应和反照率效应会对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温度产生影响。积雪数据来源广泛,站点观测资料时间长,但是观测存在代表性的问题,遥感观测时空分辨率高,但反演算法受各种因素影响,陆面过程模式的结果则具有不确定性。而数据同化技术可以将上述数据的优势融合,生成高质量的积雪数据
夏季强对流活动不仅能在对流层造成剧烈的闪电活动,还会激发环状重力波(CGWs),对流活动与其激发的波动特征有关,CGWs在经由平流层和中间层传播后,抵达80~90 km高度,对发生在附近高度的中高层TLEs有调制作用。本文完整地考虑上述过程,以“对流层激发—平流层传播—中间层调制”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并且结合观测数据与模型验证,既能明确各种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也能为今后的观测统计和模式参数化提供依据。
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基础和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并且浮游植物种类的组成及其生物量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因此,了解和掌握浮游植物粒级结构(Phytoplankton Size Classes,PSCs)和种群结构(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Structures,PPSs)的分布和变异规律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相比于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由大气层包裹,大气环流作为气象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表征了大气的动力过程,大气角动量及其平衡是主要诱因之一。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角动量平衡及传输,直接影响着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决定了全球气候的变化方向。本文利用大气再分析数据计算出了近70年的大气角动量及力矩的值,详细分析了其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讨论了基于再分析数据计算的地气角动量与理论推导结果之间的差异。结合太阳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海气耦合系统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它的发生往往对全球的天气、气候异常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关于ENSO可预报性及其预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春季预报障碍严重影响ENSO的预报技巧,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区别于传统东部型(EP)-El Ni(?)o事件的新型El Ni(?)o,即中部型(CP)-El Ni
多普勒激光雷达是进行晴空大气风场探测的重要遥感设备之一,具有高精度和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目前,市场上的连续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多采用零差相干与其他设备相结合或采用外差相干技术来获得大气风场在雷达径向方向上的速度大小和正负,本文基于镜频抑制技术零差,采用光纤90°相位控制器,研制了全光纤连续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该雷达系统通过对本振光进行相位控制,得到正交的IQ信号,采用镜频抑制零差技术,得到径
海冰及其异常变化对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海冰消融及其气候效应成为了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关于前期海冰对后期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前期海冰异常到底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后期的大气环流和气候,相关的机理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秋季北极海冰的年际变率显著,其异常变化对冬季温度和大气环流的影响都至关重要。秋季海冰异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欧亚大陆的陆地
热带气旋活动(包括生成频数、路径、强度等)受到多种时间尺度因子的影响。长期以来,前人大多关注天气尺度、季节尺度、到年际尺度热带气旋活动的规律及机理。相对而言,对其长期变化(包括年代际变化和趋势变化)的认识还不足,在其影响机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围绕热带气旋长期变化这一主题,从全球变暖外强迫和大气内部气候变率影响入手,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和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系统地研究了热带气旋活动年代际变化和长期
本文使用美国NCAR大气环流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CAM5.1)研究中国东部城市下垫面变化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对东亚季风的影响,评估模式控制试验对东亚地区夏季和冬季气温、降水、环流气候态的模拟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城市下垫面变化/人为气溶胶造成的夏季和冬季气温、降水、地表能量平衡的改变,并深入分析东亚季风变化的详细物理机制。通过不同初值的集合试验以及不同海表温度背
近年来卫星已成为热带气旋(TC)监测和预报的重要手段。部分极轨卫星上搭载的微波探测仪具有一定的穿透云层的能力,可以有效对TC内部大气状态进行观测。但是,微波探测仪在强散射区域往往会出现较大反演误差,主要表现为反演出的TC中心附近对流层低层温度场常存在异常冷池,这与模式结果及飞机观测事实不相符。研究TC内核区强散射条件下微波仪器对大气状态的反演,可以极大弥补海上TC内核区观测资料的不足,对提高TC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