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布灯蛾(Camptoloma interiorata Walker)是危害柞树的重要的食叶害虫,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大面积暴发成灾。本文对花布灯蛾成虫触角超微结构及感器类型和花布灯蛾的天敌种类与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布灯蛾雌虫和雄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相同,均具有8种感器,包括: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但各类型感器在数量和分布上则存在差异,其中毛形感器I仅分布在花布灯蛾雄性成虫的触角表面。花布灯蛾触角上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在其他鳞翅目昆虫中也有分布,其形态和结构与其他鳞翅目昆虫也相似,仅在分布部位和数量上有所不同。2.2016年,通过在大连市金州区金石滩金狐山调查发现花布灯蛾悬茧蜂(Meteorus sp.)寄生率为2.31%,灯蛾缝姬蜂(Porizon sp.)寄生率为0.11%。2017年4月调查结果显示:捕食性天敌大螳螂(Paratenodera aridifolia)平均卵块密度为0.28±1.01(块/株);寄生性天敌3种,花布灯蛾悬茧蜂的虫口密度是1.3±0.34(头/苞),灯蛾缝姬蜂的虫口密度0.32±0.12(头/苞),天敌(待定名)的虫口密度是0.169±0.16(头/苞)经多重比较分析(LSD)后得出花布灯蛾悬茧蜂与灯蛾缝姬蜂、天敌3存在显著差异。3.利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对花布灯蛾的捕食功能进行捕食功能反应的实验,结果发现,蠋蝽对花布灯蛾3、4龄幼虫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随着花布灯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蠋蝽的捕食量也逐渐增大,当花布灯蛾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蠋蝽的捕食量增加的速度减慢。蠋蝽对花布灯蛾4龄虫态的捕食能力远远大于花布灯蛾3龄虫态的捕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