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起源于交际论,它折衷了交际代码说和交际推理说,属于认知范畴。其核心概念最佳关联性被认为是人们自觉遵守的交际原则。E·格特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作为交际的翻译,在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是关联性。根据认知语境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是翻译的前提,这一过程中,源语作者和译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三者参加的两轮交际关系。根据此理论,译者要让读者以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最佳语境效果。
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分别从语言、上下文和文化三个方面对老舍先生作品《茶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不同译者在处理特殊语言或文化现象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研究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通过对两部作品不同英译本的比较,本文作者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正确评估,翻译方法及策略应不拘一格,只要能在当时的交际语境中有效地传达原文意图,能够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最大关联,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章是理论综述,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各个方面。第二章是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第三章通过对茶馆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本文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既要考虑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也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并且灵活采取翻译策略,从而使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达到最佳关联。本文作者希望文中进行的论述和提出的方法能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