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与民族主义——以抗战时期中国摄影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x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1931年到1945年中国抗战摄影的发展、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抗日救亡摄影和抗战政治尤其是与民族主义的双向互动关系。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升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在民族危亡之际,“一切为了救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各阶层、各职业纷纷以各种形式加入到了这场民族战争中,感情丰富、思维敏感的摄影家也不例外,把相机作为武器,创作了大批主题鲜明、广泛流传的摄影作品。摄影艺术唤醒和鼓舞着全民族,以其独特的方式宣传、记录抗战。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摄影的发展与传播,这一时期的发展为之后的转型打下基础:第二章主要考察局部抗战时期中国摄影的变化,由于中日矛盾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无论从摄影理念还是内容,都有所转变,中国摄影逐步开始转型。第三章考察了全面抗战爆发到最后取得胜利时期的摄影发展,中国摄影在民族危机和民族主义的感召下完成了转型,开始全面为抗战服务。这一时期摄影人的作品表现了抗日军民的豪情壮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士气。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中国摄影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在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逐渐苏醒。中华民族要为生存而战,这是当时的民心、民意、民志,也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这一不可遏阻的历史趋势,也必然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政治态度和审美观点。抗战时期的中国摄影,恰恰是这种影响的产物。  
其他文献
在古代,河流不仅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大量的水源,而且为沿河分布的城市、乡村提供了便捷的水路交通,这在新式交通工具出现之前,可谓大大方便了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本文以河流为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明清交接之际,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民间慈善组织也随之崛起与兴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在中国慈善史上的重要性不亚于唐宋时期的慈善转型。民间慈善组织始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