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病。世界多国已开展系统性硬化症(SSc)临床队列研究并已获得本国SSc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SSc患者的疾病病程、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可受种族影响,但目前尚无基于中国SSc患者大规模临床队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肺受累已成为SSc患者的最主要死因,特别是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间质病变(SSc-ILD),具有起病隐匿、疾病进程异质性高的特点,为SSc-ILD的早期准确诊断提出了要求、设置了挑战。国外已有多项关于ILD相关危险因素及肺脏不良预后因素的临床队列研究,但国内仅局限于小规模临床队列的回顾性研究,并且尚无关于SSc-ILD自然病程及新发ILD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血清KL-6因其在ILD诊断、疾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作用而逐渐应用于临床。但KL-6在SSc患者新发ILD及肺脏进展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完善我国SSc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临床队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探讨我国SSc-ILD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完成队列中SSc-ILD自然病程和新发ILD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探。同时,本研究试图通过在较大规模的中国SSc临床队列中探讨血清KL-6水平在新发ILD和肺脏恶化方面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建立在中国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的基础上。对入组患者进行规律随访,收集患者包括人口学、临床症状、脏器受累及实验室指标在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入组患者中获得基线及两次随访前后(随访间隔>2年)的血清标本,进行血清KL-6水平测定。结果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SSc临床队列共448例患者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SSc患者中局限性硬皮病(IcSSc)所占比例较高(56.7%),女性比例高,女:男为9.4:1,起病年龄为40±12.5岁。肺间质病变(ILD)的患病率高达85.5%,肺动脉高压(PAH)患病率为21.6%。最常见的心脏受累分别为瓣膜病变(37.5%)、左室舒张障碍(32.8%)和心包积液(26.0%)。LVEF下降和肾危象少见。本队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1、3、5、10年的整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3%,94.3%,90.8%,87.5%。单因素Cox分析提示基线存在肾危象、PAH、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皮肤评分>15分、肺功能FVC%<70%和DLCO%<60%及呼吸系统相关临床症状是预后不良危险因素。但多因素Cox分析表明仅基线PAH (HR 7.7,95%CI 3.2,19.1)和心包积液(HR 7.0,95%CI2.4,20.2)是SS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48例患者共随访2167人年,其中40例患者死亡,死因主要为SSc相关死因,其中PAH是最主要死因。本队列研究发现,SSc-ILD患者常出现弥漫性硬皮病(dcSSc)、指垫消失、胃食管反流、抗Scl-70抗体阳性、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G、A和RF水平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Scl-70抗体阳性(OR 3.18,p=0.000)、胃食管反流(OR1.83,p=0.047)和基线血沉增快(OR 2.31, p=0.017)可能是ILD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本队列患者从SSc起病至出现ILD这一肺脏受累的时间约为6.3至8.5年,并发现ILD的进展速度在SSc确诊的前6年较为迅速,在确诊6年后,逐渐减慢并趋于平稳。单因素Cox分析发现入组时疾病病程短、抗Scl-70抗体阳性是新发ILD的危险因素,而PAH和ACA阳性为其保护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提示,ACA阳性是新发ILD的独立保护因素(HR 0.119,95%CI 0.026,0.540, p=0.006)。本研究验证了血清KL-6水平在SSc-ILD的诊断价值的同时,发现KL-6水平还与ILD相关呼吸系统症状及肺功能DLCO%下降相关。本研究还证实了基线KL-6水平升高患者易在随访中出现新发ILD。在轻度肺脏损伤(FVC%> 60%, DLCO%> 60%)的SSc-ILD患者中,血清KL-6水平升高对于随访2年后肺脏恶化的情况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中国SSc北京协和医院临床队列的10年累积生存率可达87.5%,基线出现PAH和心包积液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而PAH为SSc患者最主要死因。本队列患者从SSc起病至出现新发ILD约需6.3至8.5年,在疾病确诊的前6年ILD进展迅速,ACA阳性是新发ILD的独立保护因素。基线血清KL-6水平升高患者易在随访中出现新发ILD。在轻度肺脏损伤的SSc-ILD患者中,血清KL-6水平升高对于随访近期的肺脏恶化情况具有一定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