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盐酸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对于腹腔镜子宫手术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控制内脏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或子宫肌瘤挖出术患者90例,ASA I~II级,年龄30~6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组(O组)、舒芬太尼注射液组(S组)和0.9%的生理盐水组(N组),三组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诱导和维持。手术结束前15min三组分别给与盐酸羟考酮5mg、舒芬太尼5ug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拔管前酌情拮抗肌松作用。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反射活动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入PACU观察。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停药到正确回答问题),入PACU即刻(T1)、入室后 30min(T2)、60min(T3)及 90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02)。并纪录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记录补充镇痛次数及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三组患者的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患者相比,S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O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患者相比,S组Ramsay镇静评分各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组和N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患者相比,O组各个时间点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组与S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VA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患者相比,O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组与S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组患者相比,S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等副作用的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组和N组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例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手术后疼痛尤其内脏痛尤为明显,需要有效镇痛,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能有效减轻腹腔镜子宫手术术后急性疼痛,与舒芬太尼相比较,镇静作用更小,呼吸抑制作用弱,能平稳安全的度过全麻苏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