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zi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浣溪沙》是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具有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的音乐形态。之后作为词调广为流传,宋代时达到文人创作高峰。金元明时期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采取“乐府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从音乐、文学层面入手,系统梳理不同时代《浣溪沙》的文本特点及音乐形态,兼论其曲名、曲调、曲辞、风格及后世流传情况,以期对其创始、演变、传唱、表演等情况进行一定的综合研究。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浣溪沙》的曲名。本章对杨慎“浣溪沙取自少陵诗意”说法进行质疑。并通过对字词的辨析,及对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的分析,推测“浣溪沙”曲名来源大抵与西施故事有关。就现存《浣溪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第二章主要梳理唐五代《浣溪沙》曲调的流传与发展情况。就其音乐形态与曲辞主题风格展开论述。此时期《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的音乐形态。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第三章主要梳理宋代《浣溪沙》相较于唐五代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情况。音乐形式上,词牌“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第四章主要梳理《浣溪沙》在金元明清时期音乐形态及曲辞文本上的发展与流变。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作为一个曲牌出现在宋元明南曲中。此部分即分别从词、戏曲两部分论述《浣溪沙》的传承流变情况。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浣溪沙》曲调音乐形态、曲辞特点及流变,以期清晰呈现其发展脉络。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以生活为研究背景的质化研究,以笔者与几位合作者为研究对象,在“开放”和“自省”的前提下,围绕恋爱关系危机和成长这两个主题,笔者与几位合作者一起探索和分享在
在我党领导的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数以万千的能征善战之士、文韬武略之将,孙玉清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不仅如此,他在西征路上负伤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所表现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制度化法律化观念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培育校园文化和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路
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分为四个过程:理解问题、选择算子、应用算子、结果评价。与此对应,其认知过程分别为:问题表征、模式识别、解题迁移、解题监控。这里的“模式”是指数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电网不断向超/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的方向发展,输电线路雷电绕击防护问题日渐突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如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表现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益多元、
采用典型设计,对向阳移民村土壤盐分、土体构型、地下水状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土壤排盐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预防。结果表明:可将项目区划分为骨干排水加临时浅排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现状如下:生态科学知识比较浅显,生态忧患意识相对薄弱;生态道德意识比较明确,生态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生态保护行动比较落后,生态认同与践行存
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教风建设,
<正>盐碱土又称盐渍土,是盐化土、盐土和碱土的总称。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分,土壤干燥时,地面上起一层白色盐霜,叫盐土;土壤中所含可溶盐分不多,但含有碳酸钠,因而碱性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