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浣溪沙》是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具有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的音乐形态。之后作为词调广为流传,宋代时达到文人创作高峰。金元明时期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采取“乐府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从音乐、文学层面入手,系统梳理不同时代《浣溪沙》的文本特点及音乐形态,兼论其曲名、曲调、曲辞、风格及后世流传情况,以期对其创始、演变、传唱、表演等情况进行一定的综合研究。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浣溪沙》的曲名。本章对杨慎“浣溪沙取自少陵诗意”说法进行质疑。并通过对字词的辨析,及对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的分析,推测“浣溪沙”曲名来源大抵与西施故事有关。就现存《浣溪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第二章主要梳理唐五代《浣溪沙》曲调的流传与发展情况。就其音乐形态与曲辞主题风格展开论述。此时期《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的音乐形态。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第三章主要梳理宋代《浣溪沙》相较于唐五代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情况。音乐形式上,词牌“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第四章主要梳理《浣溪沙》在金元明清时期音乐形态及曲辞文本上的发展与流变。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作为一个曲牌出现在宋元明南曲中。此部分即分别从词、戏曲两部分论述《浣溪沙》的传承流变情况。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浣溪沙》曲调音乐形态、曲辞特点及流变,以期清晰呈现其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