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以及“美丽乡村”等国家及地方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村的经济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自建房作为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活动的载体,其分布范围广、数量庞大,而且使用者明确具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的整体风貌,是新农村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农村自建房以其自发、自主的建造模式,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面临着建筑特色和营造智慧的缺失、过渡模仿而导致“千村一律”以及自建房的断代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霍山县黑石渡镇的杜家冲、二郎庙以及柳树店三个行政村中选取三个阶段共34栋自建房作为研究对象,将实地调研、访谈法、对比分析和语义本体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对农村自建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农村自建房的变迁轨迹以及乡村营造活动中特有的营造智慧。本文是以皖西大别山区的霍山县黑石渡镇作为调研地区,根据初期调研、观察访谈以及资料查阅,将改革开放以来皖西大别山区农村自建房的变迁分为1970-1985年、1986-2003年、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首先对调研地区农村的政策方针、农村经济能力、居民的观念意识和潜在诉求以及社会和家庭结构等影响自建房变迁的社会因素进行调研和分析。其次为了对自建房变迁的研究更加准确和完整,将自建房的本体要素分为平面空间、立面造型和营造技艺三个部分,进而对三个阶段中自建房的三个部分进行研究以及对比分析,总结出自建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变迁轨迹。最后在自建房变迁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乡村营造活动中营造智慧的思考,以期为未来农村自建房的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的研究是对皖西大别山区农村自建房变迁的真实而客观的记录,对于农村住宅资料的整理、自建房本身的优化以及“乡村振兴”下新农村自建房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