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回顾中西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回溯探讨中风病“内虚邪中”的病因病机理论,整理完善中医药干预卒中前状态预防脑卒中的理论体系。同时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脑卒中中医病因理论,提出高血压病晚期患者,在遇气侯剧烈变化等外界条件下,出现易于促发卒中引起的内环境紊乱的卒中前状态,是正气逐渐亏虚的过程,当正气不能抵御外邪就会发病。治疗方面提出“扶助正气,抗御外邪侵袭”为主的益气活血法,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动物实验深入研究益气活血法对脑卒中前状态大鼠及人工寒潮促发脑卒中的卒中发生率、脑组织病理结构、凝血-纤溶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中风病“内虚邪中”的发病机理和益气活血法对中风病的中医药预防治疗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1.“内虚邪中”的病因病机理论疏理,在大量回顾中西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回溯探讨中风病“内虚邪中”的病因病机理论。以理论研究为主,配合中医理论思想研究方法,尝试建立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于内,邪不可干”为基本理论的卒中前状态理论基础,从而解析和阐释以“扶助正气”为主的益气活血法对卒中前状态的干预及预防脑卒中的的理论内涵,为临床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丰富益气活血法理论内涵。整理完善中医药干预卒中前状态预防脑卒中的理论体系。2.实验研究:使用黄如训等的双肾双夹法复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前随机抽取2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D组);术后14天将高血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A、益气活血片组;B、阿斯匹林片对照组;C、模型组(灌服蒸馏水)各20例开始给药。在术后并给药治疗112天后,模型大鼠已进入高血压晚期,将四组大鼠分别置于人工气候箱中模拟人工寒潮。治疗过程中观察大鼠的活动情况,治疗结束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并使用病理切片检测、凝血-纤溶系统指标、vW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IL-6(白细胞介素-6)含量测定指标评价疗效。实验结束后,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治疗结果。结果:1.处于卒中前状态大鼠经历人工寒潮后,模型组和西药组脑卒中发生率均高于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卒中发生率均低于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处于卒中前状态大鼠治疗后经历人工寒潮,(1)模型组血浆vWF、IL-6含量均高于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药组vWF、IL-6含量均高于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vWF、IL-6含量均高于西药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空白组vWF、IL-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处于卒中前状态大鼠治疗后经历人工寒潮,(1)模型组血浆TAFI、PC、TAT、PAP水平均高于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药组血浆TAFI、PC、 TAT、PAP水平均高于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血浆TAFI、TAT水平均高于西药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浆PC、PAP水平均高于西药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空白组TAFI、PC、TAT、PAP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组织病理提示:模型组脑血管壁内膜增厚,小血管变粗增多,血管周围水肿,间质水肿严重,细胞和小血管周围间隙增宽,整个脑组织结构紊乱;西药组脑血管壁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管壁有空泡形成,管周间隙增宽,部分管腔可见少量红细胞,脑组织部分结构紊乱;空白组的脑组织,轮廓清晰,结构致密,形态结构正常。中药组脑组织结构大致清晰致密,轮廓清晰,管周局部水肿,形态结构大致正常。结论: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改善卒中前状态高血压大鼠血压,调节寒潮后卒中前状态大鼠的凝血-纤溶系统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受损状态,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在卒中前状态时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