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对导致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预测慢性ITP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ITP患儿,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37例患儿(新诊断组310例,慢性组1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1.437例患儿中,男性140例,女性297例。年龄(28±2)月(11天~14岁),新诊断组婴儿期多见(92.26%),慢性组学龄期多见(89.33%),新诊断组及慢性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新诊断组急性起病占93.10%,慢性起病占11.02%;慢性组急性起病占6.90%,慢性起病占88.98%;新诊断组急性起病为主,慢性组慢性起病为主(x2=281.535,P<0.05)。  3.新诊断组起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占67.74%,无前驱感染史占32.26%;慢性组起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占11.81%,无前驱感染病史占88.19%;新诊断组有前驱感染史为主,慢性组无前驱感染史为主(x2=59.445,P<0.05)。  4.新诊断组初诊血小板计数高度减少组占66.45%,中度减少组占36.05%,低度减少组占98.08%;慢性组初诊血小板计数高度减少组占33.55%,中度减少组占63.95%,低度减少组占1.92%;新诊断组初诊血小板计数高度减少组为主,慢性组中度减少组为主(x2=22.367,P<0.05)。治疗后血小板开始回升时间1~16天,平均为4天,血小板未回升有40例,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1~90天,平均为11天。  5.新诊断组无或轻度出血占73.71%,中度出血占51.11%,重度出血占25.00%;慢性组无或轻度出血占26.29%,中度出血占48.89%,重度出血占75.00%;新诊断组无或轻度出血为主,慢性组重度出血为主(x2=14.123,P<0.05)。  6.437例患儿以无贫血为主(78.49%),无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患儿,新诊断组无贫血占70.85%,轻度贫血占74.39%,中度贫血占50.00%;慢性组无贫血占29.15%,轻度贫血占5.61%,中度贫血占50.00%(x2=14.123,P>0.05)。  7.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年龄、分娩方式、胎数、治疗前病程、有无前驱感染、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分度、治疗后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出血程度等13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胎数、治疗前病程、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分度、治疗后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贫血分度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起病年龄、起病模式、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减少分度、血小板计数对治疗的反应、贫血分度5项指标与儿童慢性ITP的发病密切相关,即起病时年龄越大、慢性起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血小板对治疗反应差、贫血越严重,则ITP患儿发展至慢性的可能性越大。初诊时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ITP患儿,应重点观察,必要时给予早期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  1.观察miR-3162-3p对CTNNB1表达的影响。  2.获得miR-3162-3p直接下调CTNNB1的证据。  [方法]  通过前期临床研究基础发现在哮喘患者体内特异性增高的miiR-3
[目的]:  探讨Ⅰ-Ⅳa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的的不良预后因素,并分析鼻咽癌初治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鼻咽癌预后的判断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
表面损伤和可溶性固形物是丰水梨品质的重要指标,为降低丰水梨的在线分选伤果率,探索丰水梨可溶性固形物套网分选的可行性。在运动速度5个·s~(-1)、积分时间80ms的条件下,采
[目的]:  通过比较自制可视气管插管管芯与Macintosh直接喉镜、Shikani可视插管镜用于全麻下经口气管插管时对非困难气道患者血流动力学、声门显露情况、气管插管成功率和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