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对导致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预测慢性ITP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ITP患儿,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37例患儿(新诊断组310例,慢性组1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1.437例患儿中,男性140例,女性297例。年龄(28±2)月(11天~14岁),新诊断组婴儿期多见(92.26%),慢性组学龄期多见(89.33%),新诊断组及慢性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新诊断组急性起病占93.10%,慢性起病占11.02%;慢性组急性起病占6.90%,慢性起病占88.98%;新诊断组急性起病为主,慢性组慢性起病为主(x2=281.535,P<0.05)。 3.新诊断组起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占67.74%,无前驱感染史占32.26%;慢性组起病前有前驱感染史占11.81%,无前驱感染病史占88.19%;新诊断组有前驱感染史为主,慢性组无前驱感染史为主(x2=59.445,P<0.05)。 4.新诊断组初诊血小板计数高度减少组占66.45%,中度减少组占36.05%,低度减少组占98.08%;慢性组初诊血小板计数高度减少组占33.55%,中度减少组占63.95%,低度减少组占1.92%;新诊断组初诊血小板计数高度减少组为主,慢性组中度减少组为主(x2=22.367,P<0.05)。治疗后血小板开始回升时间1~16天,平均为4天,血小板未回升有40例,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1~90天,平均为11天。 5.新诊断组无或轻度出血占73.71%,中度出血占51.11%,重度出血占25.00%;慢性组无或轻度出血占26.29%,中度出血占48.89%,重度出血占75.00%;新诊断组无或轻度出血为主,慢性组重度出血为主(x2=14.123,P<0.05)。 6.437例患儿以无贫血为主(78.49%),无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患儿,新诊断组无贫血占70.85%,轻度贫血占74.39%,中度贫血占50.00%;慢性组无贫血占29.15%,轻度贫血占5.61%,中度贫血占50.00%(x2=14.123,P>0.05)。 7.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年龄、分娩方式、胎数、治疗前病程、有无前驱感染、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分度、治疗后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出血程度等13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胎数、治疗前病程、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分度、治疗后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贫血分度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起病年龄、起病模式、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减少分度、血小板计数对治疗的反应、贫血分度5项指标与儿童慢性ITP的发病密切相关,即起病时年龄越大、慢性起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血小板对治疗反应差、贫血越严重,则ITP患儿发展至慢性的可能性越大。初诊时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ITP患儿,应重点观察,必要时给予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