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空机制是成熟资本市场重要的交易机制,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建立了多空交易机制,而我国证券市场多空交易机制较晚推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融资融券作为多空机制主要的交易制度之一,对完善我国交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3月,我国才开通了融资融券交易系统,正式启动了融资融券交易的试点工作。此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对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进行了5次扩容,截至2016年12月,两所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数量已由试点阶段的90只扩大到950只。自2010年3月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开展以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较快发展。2010年融资融券余额仅为127.72亿元,至2016年已发展到9,392.49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9,357.70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2.39%,而融券余额仅为34.79亿元,仅占A股流通市值的0.01%,融资融券余额差值为9,322.91亿元,融券余额仅仅为融资余额的0.37%。融资融券余额的差额如此之大,也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我国融资及融券业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状况,“跛脚”的特征较为明显。融资融券业务开展的初衷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提高股票定价效率,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够成熟,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较发达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还有待提升,因此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背景下,融资融券是否起到了股票价格发现功能还有待探讨。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至2015年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持续暴涨暴跌的特殊市场行情,在股市大幅攀升阶段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否依然发挥了其提高定价效率的作用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基于2014年至2015年股市大幅攀升阶段的典型案例,就融资融券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分别统计分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四次融资融券扩容前后的收益率情况,发现本次融资融券扩容后恰逢股市大幅攀升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收益率均较扩容前有较大增长,但对照组日收益率均值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实验组,表明在股市大幅攀升阶段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股价高估情况较非融资融券标的有所改善。⑵通过事件研究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股票超额收益率及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研究,发现在事件日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标的股票在事件日前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均存在显著为正的情形。事件日后1个交易日、5个交易日及1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均显著为正,且大于对照组,可见实验组在允许融资融券之后10个交易日内股票被高估程度明显增加,定价效率变低。但在事件日后20及30交易日内,实验组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有所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允许融资融券后的20个交易日后,融资融券对股票高估的程度有所降低,逐渐显现出融资融券对定价效率提高的特点。⑶实验组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大于零,与假设不符,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此次融资融券扩容的时间恰逢沪深股市大幅攀升阶段,市场整体收益率有显著提高;第二,市场回暖,投资者参与热情高,看多投资者多于看空投资者,市场上融资交易显著多于融券交易;第三,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具有较多限制,投资者门槛较高,限制了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⑷借鉴Bris等(2007)提出的利用个股收益率和滞后一期的市场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ρ|以及Hou&Moskowitz(2005)提出的股价滞后指标D作为衡量个股特质信息含量及对信息反应速度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了以上假设二。实证结果表明:一是实验组标的股票在被允许融资融券后定价效率并未提升,反而显著下降;二是同处于股市大幅攀升阶段的股票,允许融资融券的股票相较于非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定价效率更高;三是在股市大幅攀升阶段,融资交易额占流动市值比值越大,股票价格所含的特质信息越少,股票定价效率越低,卖空交易则相反,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股票定价效率。⑸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控制了个体和时间差异后,得到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确能提高股票定价效率的结论,对上文的实证检验进行了有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