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OCULUS,德国)评估配戴角膜塑形镜(overnight orthokeratology)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分析泪河、首次泪膜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55眼),男13名(25眼),女17名(30眼),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2.5±2.5)岁,配镜前等效球镜度(-1.25至-6.00)D,平均等效球镜度(-3.40±1.10)D,所有受试者均在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7-10小时。分别于戴角膜塑形镜前、戴镜后1天、1周、2周、4周、12周进行复查,项目包括:视力、裂隙灯检查、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检查,对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rist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T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TBUTav)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meniscus height,NIKTMH)等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第1天(8.62±4.45)s、第1周(11.02±5.72)s较戴镜前的(14.64±5.51)s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二者之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319)。戴镜后第1天较戴镜后第2周(13.08±5.83)s、4周(13.32±5.73)s、12周(13.32±5.45)s的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第1周较戴镜后第2周、4周的首次泪膜破裂时间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第1周、第2周、第4周、12周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分别在戴镜后的第1天(11.34±4.79)s、第1周(13.19±5.60)s较戴镜前(16.59±5.31)s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戴镜后第1天较戴镜后第2周(15.19±5.67)s、第4周(14.40±5.43)s、第12周(15.76±5.23)s的平均泪膜破裂时间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第1周、2周、4周、12周之间的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泪河高度在第一天(0.26±0.07)mm较戴镜前(0.23±0.03)mm、第1周(0.23±0.04)mm、第2周(0.22±0.03)mm、第4周(0.22±0.03)mm、第12周(0.21±0.03)mm的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第2周、4周泪河高度较戴镜前降低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第12周泪河高度较戴镜前、戴镜后第1周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二者间相关系数(r=0.944),二者与泪河高度间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r=0.025、r=0.031)。结论:①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周内泪膜功能的影响最为明显,1周后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河高度有逐渐恢复稳定的趋势。②第2周时泪膜破裂时间恢复到戴镜前水平,第12周时泪河高度未恢复到戴镜前水平。③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随着首次泪膜破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与泪河高度无明显相关性。④眼表综合分析仪是一种无创、直观的检查泪膜功能的方法,为临床上泪膜功能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