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昭王长城是秦国灭掉义渠后,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新得的陇西、北地、上郡北面修筑的一道军事防御工程。它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长城,涉及到秦国发展史、西北民族关系史、西北地区经济开发史等一系列历史问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历代史家的重视。秦昭王长城的线路一直是史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经考证和实地调查,陕北地区秦昭王长城先后历经吴起县、志丹县、靖边县、横山县、榆阳区、神木县。其中横山县境内秦昭王长城线路为全新发现,其他地区也都有新发现。通过实地调查也证实,榆林市境内的秦昭王长城基本和明长城并行延伸,极少存在沿用问题。这条长城在陕北地区基本走大小分水岭带及地形地貌过渡带,并尽量把河流纳入到长城内侧。秦昭王长城独特的构筑方式及相关防御设施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构筑方式方面,秦昭王长城除采用常见的夯筑和石砌法,还采用了颇具特色的三道堑构筑方法;防御设施方面,其墩台、烽燧、障城的构筑都有显著的特征。秦昭王长城是多种因素的产物,其意义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作用主要是保障了秦国疆域的安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消极作用主要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