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修正是指说话者自己对话语中的错误或不恰当的信息进行纠正或调整,是口语中的普遍现象。对自我修正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口语的性质。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修正是产生可理解性言语产出的重要工具,是体现语言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志。国外自我修正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尽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大学英语生英语口语中自我修正的特点,及自我修正与他们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循环监控理论是解释自我修正心理机制的重要理论,它是由Levelt在其言语产出模型基础上创建的。言语产出模型包括五个主要部分:概念形成器(conceptualizer)、构成器(formulator)、发音器(articulator)、听辨(audition)和言语理解系统(speech comprehension system)。依据该模型,言语产出过程是模块化的,监控的工作由概念形成器完成。监控可以控制言语产出过程,发现错误并引发修正,自我修正是自我监控的显性表现。循环监控理论可以解释自我修正,但还不够全面,需要用注意力理论加以补充。注意力是重要的认知机制,其控制程度会影响说话者发现错误的能力。60名吉林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依照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成绩,他们被分为两组: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通过复述故事、叙事和会话三种不同类型的任务收集他们的口语数据,随后对语料中的自我修正进行提取并将其转换成文字,然后对转换后的自我修正进行分析。频率分析显示实验对象自我修正频率很高,低水平组的显性修正要多于高水平组,两组的重复修正在数量上区别不大;分布分析显示低水平组的错误修正要多于高水平组,但后者的恰当修正和不同信息修正要多于前者。低水平组的修正多是关于基本语言规则的,而高水平组的修正多是关于内容和语篇的。由此我们发现,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实验对象的自我修正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也证实了该发现。本实验的另一发现是任务特征也会影响自我修正的分布:任务1和任务2中的错误修正较多,而任务3中的恰当修正较多。依据这些发现,英语教师应对自我修正有一个正确态度,给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进行自我修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可以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任务,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合理地分配给目标语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