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的预言--芥川龙之介创作主题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x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短篇小说巨匠,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以精炼的笔触、冷冽的文风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深刻描绘了日本近现代社会的“浮世绘”图景。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对日本社会从近代走向现代进行了极为犀利的洞察与表现。芥川的创作主要是历史小说和现实小说,历史小说主要是从《今昔物语》等古典文学中找到自己的文学主题,展现了人类自私邪恶的本性,对现代社会的传统价值进行反叛与摧毁,后期逐渐转向现实小说的创作,直接从现实出发,表现对世界和人的看法。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现实小说,都折射出了芥川的现代性思考。
  首先,芥川通过赞美传统伦理关系和传统道德表达他对传统社会的眷恋,这使他的小说带有了浓厚的文化乡愁。一方面,在新旧社会发生碰撞和交叠的历史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的大工业化、城市化,芥川选择“攻击现代的社会制度”,与此同时,他又深深眷恋传统社会当中人性之良善、社会之美好的文明,不仅在传统的道德和人情方面呼唤传统和故旧的复归,而且也在自然和环境方面,意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面反抗现代化;另一方面,在西方文明的不断侵袭之下,芥川认为只有日本本土文化才能拯救正在衰落的日本精神文明,他对东方传统念念不忘,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渐渐西化的日本社会深深惋惜。
  其次,芥川的小说对进入资本社会的日本进行了深层次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一、在资本世界当中,人的精神追求出现严重偏差,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坍塌,极端利己主义弥漫整个社会;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异化构成了人们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三、底层个体的存在状态是破碎化的,在人性冷漠的世间痛苦挣扎,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是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芥川控诉人性的冷漠,深入挖掘底层民众的心理现实,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四,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了荒诞性和不可知性,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分清真实与虚假而苦恼困惑。
  再次,芥川的小说主题蕴含着对日本现代社会的深刻预言。芥川对异化社会的预言放在当下社会依然适用,战后日本社会各种矛盾尖锐、环境污染严重,异化程度加深,而当下又进入了一种“低欲望”社会,全社会的虚无主义蔓延,在方方面面都印证了芥川的“不安”;芥川对日本本土文明的预言更是准确,当下日本文化产业极为兴旺,民众十分珍视本国文化,这一切都印证了芥川的预言。此外,历史就像一个循环,从无到有再到无,人们对欲望的无力和怀疑也与芥川后期的心境相契合。
其他文献
引渡指一个国家或政府,应外国的请求,把本国境内的受到外国通缉、指控的人移交给外国审判、处罚的官方行为。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打击跨国犯罪、国际犯罪,维护世界整体利益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权保护在引渡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引渡以国家主权与国际礼让原则为核心,强调国家利益的维护,随着人权法的蓬勃兴起,整个国际社会人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人权法的理念与价值开始向引渡
学位
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外空军事利用日益普遍,外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外层空间继陆地、海洋、空气空间和网络空间之后,成为了武力冲突新的潜在发生地。这需要国际法从规则层面做出及时回应。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自卫权的基本概念与行使规则、自卫权规则能否适用于外层空间、以及如何具体适用于外层空间进行了详细讨论,以期尽可能地澄清在外空适用自卫权规则的相关国际法问题。  文章第一章对国际法中自卫权
邮轮旅游产业是目前世界旅游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且最具上升空间的类型之一。中国邮轮旅游产业随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国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该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是,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的高速扩张过程中蕴含的矛盾及隐患也不断显现,如销售模式的特殊性、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的模糊性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等,实践中如发生邮轮旅游纠纷,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执法困境,遭受侵害的旅客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使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逐渐受到损伤。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2017年2月由中办及国办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1中,提出划定生态红线,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近几年的中央政策越来越完善,由此可见国家在生态环境的
在以预防为基本遵循的环境治理中,对确定性损害的重视和对不确定环境风险的规避都是至关重要的任务。由于生态环境损害具有的潜伏性、持续性等特征,人们对环境风险的认知不再满足于事后的损害救济,而是开始探索预防性救济的可能性。在近年来环境司法的发展过程中,借助司法专门化趋势下的环保法庭、专业人员等平台资源,各地逐渐出现了名为“环保诉讼禁令”实为行为保全的制度试点实践。其核心特征是在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利害关
我国现行破产清偿机制中并未将非税收入明确纳入,导致非税收入缴纳义务人破产时非税收入如何清偿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实务中存在清偿乱象。而无论是从破产制度公平清理债务人债务的本质目的,还是从非税收入征管法制化的要求而言,都有必要确立非税收入破产清偿机制,将非税收入纳入破产债权范围。从法理上可证成非税收入纳入破产清偿之可行性,而根据债的特征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中规定的11项非税收入进行分析,可将所有者
学位
行政程序重开,是指行政机关基于公民申请,在特定事由满足时通过一个新行政程序的开启,以对于一个已逾法定救济期间的原行政行为所决定的事件重新进行实体审查,并进而决定是否撤销、变更或废止原行政行为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这项制度起源于奥地利,后被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引入,并在行政程序法中明文规定。目前,我国立法尚未对行政程序重开予以明确规范,但最高人民法院在“王建设案”中首次论及该项制度并表明其适用应受到严格
保险索赔时效制度是对保险金请求权的行使期间进行限制的制度,《保险法》第26条对之有所规定。但围绕《保险法》第26条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对于保险索赔时效的法律性质、期间长度和期间起算点等问题,立法、学说与实务仍未达成共识。保险索赔时效规范的合理设置,对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能否顺利实现、投保人之投保目的能否真正落实而言至为关键。是故,有必要深入检视保险索赔时效制度,并对之予以适当优化和重构。
行政诉讼中对第三人的权益救济,关键在于第三人主体资格界定的制度设计。“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为行政诉讼法新增的第三人认定标准。“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引入扩大了行政诉讼参加之权利主体的范围,亦使界定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益趋复杂。法律修改后,第三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概念未见明晰;检索实务案例,认定利害关系人之第三人资格的操作规则亦未见明朗。深层次认知处理结果型第三人,探寻行之有效的第三人资格审查的适
学位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但追溯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起就已展开。延安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等重大历史事件是理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脉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在实践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