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自行研制了一套大气压放电装置,进行了多种放电实验,并使用了静电探针、发射光谱、质谱等诊断方法对放电等离子体的部分特性做了研究.对于平行平板结构下的氦气中大气压辉光放电,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估算了电子密度.发现当选择适当的频率或电压后,在每半个周期内可以有多个电流峰,而不是原来被认为判定辉光放电标准的单个电流峰.当固定电源频率而增加外加电压幅值、或当固定电源电压而降低电源频率时,半个周期内放电电流峰数量将增加,另外对于现有的电源设备和电极面积来说电极间距为1cm时容易得到多峰.作者还用发射光谱研究了不同气压下的氦气中辉光放电,发现有多处的№-Ⅰ峰的强度随着气压升高逐渐降低,这可能由于气压升高电子温度的下降而引起的.引用Kando等人的高气压探针理论,编写了程序对已有的探针曲线做了拟合,并给出了参数诊断(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初步结果.用发射光谱中的费米-狄拉克模型估算了氩气中大气压表面放电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用电传导法估算了电子密度.通过质谱诊断,发现在空气中大气压表面放电杀大肠杆菌的实验中臭氧和氧原子是主要的杀菌活性基团,并且几乎没有毒害物质生成.这表明大气压表面放电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且无毒害的灭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