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作用下黄土破坏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以吕梁某矿5-108首采工作面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布局陷入困境,中东部资源枯竭,煤炭产业向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着广大的深厚黄土覆盖区,这些地区因煤炭开采导致的地裂缝与水位下降成为制约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研究认为采煤沉陷是引起煤矿采区地裂缝的主要原因,裂隙发育从顶板沟通表土层,地表径流、潜水沿裂隙渗流,导致水位下降,但是经过多年煤矿防治水经验来看,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并不太深,矿井水位会在一定时间后稳定下来。
  为研究脆弱区环境,本文以吕梁某矿5-108首采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现场踏勘,调查了研究区地裂缝等相关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并利用D-InSAR遥感技术监测工作面及其周边表土层沉降,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地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判断,并根据建立的岩土模型研究了采矿影响下潜水位的变化情况。论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测量,查明了研究区地表黄土在采煤作用下的破坏类型,主要有地裂缝、塌陷坑、滑坡等灾害形式。塌陷坑一般与地裂缝伴生,且主要分布在开采区的边界及在部分冲沟边缘。
  (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采煤扰动后工作面边角剪应力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局部上覆岩土体超过抗剪强度而破坏。开采扰动后上覆岩层局部拉应力最大值约1.3MPa,最大压应力23.6MPa,上覆岩层出现拉压破坏可能性小;工作面边角处剪应力出现应力集中,最大值约为19.5MPa,超过了上覆岩层的抗剪强度。
  (3)利用GMS计算方法,模拟了采煤工程对潜水位的影响和变化特征,发现在采煤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以工作面为中心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位随着开采活动推进而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从现场实际出发,分析了研究区域碎屑坡物质结构特征,并按照碎屑坡的性质、活动性和级配对碎屑坡进行了分类。并通过研究碎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物质成分特征以及演化规律并控制碎屑坡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其稳定性,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碎屑坡的工程危险性。对保障G318国道藏东南段的合理施工及运营阶段的持续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得出如下结论:  (1)综合研究区碎屑坡的性质、活动性强弱和级配等
学位
煤层采空区一直是关系煤矿安全开采一个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的加强,探测采空区位置及范围渐渐成为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的一个任务之一。为了实现对煤矿采空区的准确探测,本次综合使用地震和电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探测。  首先,研究了煤矿采空区的形成、发育过程,总结了煤层采空区的地质特征。煤层采空后上覆岩层发生变化主要可以分为垮落带、裂隙带及弯曲带三带;煤层采空区根据破坏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