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病毒诱导SL-1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结构变化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定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凋亡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因子以及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已逐渐清晰,特别是作为模式生物的线虫、果蝇与哺乳动物细胞等,然而杆状病毒诱导昆虫细胞凋亡的机制还十分模糊。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nagrapha(Syngrapha)falifera multiple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AfMNPV)能诱导鳞翅目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SL-1细胞凋亡,并发现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用Western检测到了线粒体蛋白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至细胞质基质中,其凋亡路径可能类似于与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为了进一步阐明AfMNPV诱导SL-1细胞凋亡的凋亡机制,本文拟探讨AfMNPV诱导SL-1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结构变化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定位:   1.AfMNPV诱导SL-1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   对AfMNPV诱导凋亡的SL-1细胞线粒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AfMNPV接种4小时可见SL-1细胞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线粒体嵴发生破裂;8小时后线粒体肿胀、变圆,线粒体嵴减少且空泡化,其他细胞器、细胞核、细胞质也发生明显的变化;16小时后线粒体固缩,电子密度增大,体积减小数倍。   2.凋亡相关蛋白的定位   细胞色素C与Bax蛋白是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中的凋亡相关蛋白质,正常细胞中Bax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基质,细胞色素C定位于线粒体膜。受到凋亡信号的刺激后,细胞色素C与Bax蛋白分别发生定位变化:Bax蛋白从细胞质基质转位插入线粒体膜,引起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导致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至细胞质基质中。   2.1细胞色素C的定位   AfMNPV处理SL-1细胞,于28℃培养箱分别培养4h、8h后用MitoTracker RedCMXRos标记线粒体,随后对细胞色素C进行标记,共聚焦显微镜照相,观察细胞色素C的定位情况。研究表明对照(正常SL-1细胞)中线粒体与细胞色素C共定位,病毒感染4h后,细胞色素C呈弥散状态,与线粒体不能共定位,说明从线粒体释放。   2.1 Bax样蛋白的定位   AfMNPV处理SL-1细胞,于28℃培养箱分别培养3h、6h后用线粒体染料标记线粒体,随后对Bax蛋白进行标记,共聚焦显微镜照相,观察Bax样蛋白的定位。研究表明,在正常细胞中,Bax样蛋白弥散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而AfMNPV处理SL-1细胞3h后Bax则与线粒体共定位,说明了在细胞凋亡过程中Bax蛋白从细胞质基质转位至线粒体。
其他文献
韵者,和也,从音员声。汉语辞典中解释为“好听的声音”。韵语,押韵的语言,指诗、词和唱词、歌诀等。从古至今,中国有很多的传统经典,比如儿歌,诗词、对联、歌词、戏剧等都是采用韵语的形式,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等,这些传统的经典作品,内容形象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便于记忆,富有韵律,便于儿童的学习和使用。而身处在学校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入学,身体和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学习的
期刊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联合应用替莫唑胺化疗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本组34例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剂量为75mg/m2,每天1次,清晨空腹(进餐前至少一小
目的:探究将压力抗栓泵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进行颅脑损伤术以及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5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0例患者经治疗及综合护理后,其
目的:研究对肝癌及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5月期间肝癌及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98例,随机分组.常规组进行常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基层医院的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得到降低,制定有效的、完善的防护措施.选择的方法是对基层医院的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
维护人体的心理健康是维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环,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确保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现状及其原因,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我国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