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出血热(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其中中国是发病最多的国家。我国每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吉林省自1955年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报告以来,年发病率波动在0.07/10 万-7.82/10 万之间, 病死率在5.45%-47.83%之间。从1998年开始,家鼠型出血热在吉林省首次发生,其后疫区以双阳区、伊通县、磐石市为中心向周围扩延。1999年相继在长春和延边首次出现了实验动物型感染病例。本研究工作以吉林省流行性EHF 的高发县—伊通县为监测点, 利用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方法, 分析1999-2004 年伊通县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宿主动物情况、病原分布及其流行因素,为伊通县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