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胎于清末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民国文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在民国时期民族危难与国家危难双重语境下,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担当。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民国文人的一份子,民国时期的社会激荡伴随曹聚仁一起成长,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最终从一个传统农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在文坛和报坛都有着良好声誉的佼佼者,作家、教授、记者、编辑是后人为他所贴上的标签。作为民国时期的文人,曹聚仁身上有着同代人的共性,也有着促使曹聚仁为后人所追崇的不同于时代同仁的个性。
文中,笔者将曹聚仁的文人身份作为研究的辅助手段,生活的时代特征作为研究的参考背景,抗战八年中所写的战地通讯列为研究的重要文本,对曹聚仁的记者生涯进行探讨,并将探讨的重点放在抗战记者阶段,即成就其名记者称号的重要阶段,在对曹聚仁的大量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而成文。
第一章主要是历史背景的介绍,主要的着眼点是民国文人及其报刊活动。通过对民国文人相关内容的介绍,简述曹聚仁生活的历史背景,并顺势引出曹聚仁的生平简介,为后文的具体分析提供相应的研究背景。
第二章主要针对曹聚仁报刊活动的动因及其作为战地记者的采访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内心所固有的担当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促使曹聚仁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由大学走向战场、由教授转向记者的动因之所在。成为战地记者之后,曹聚仁拥有的丰富的人脉资源、透辟的观察力、纵横交错式的材料处理方法以及声东击西的写作手法都使其无论是在接近新闻源进行初步的采访上,还是在采访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材料整理和新闻稿的写作上,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八年的战地记者实践使曹聚仁形成了怎样的新闻思想是第三章所阐述的主要内容。笔者在对曹聚仁的战地通讯及其它相关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发现,八年的新闻实践不仅使曹聚仁这个门外汉成为地地道道的记者,而且还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闻思想。文中笔者主要从“显微镜”和“望远镜”相结合的新闻写作观、以“史家的眼光”确保新闻真实的新闻职业观以及以“怀疑精神”为基础的新闻认知理念三个方面对曹聚仁新闻思想的独特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作为那一时代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曹聚仁的新闻活动与同时代文人的报刊活动有着怎样的共性?在哪些方面与别人相区别而存在?是文章第四章分析的重点。通过分析,笔者得出曹聚仁的新闻活动在从业推手和活动目的两方面与同时代的文人报刊活动存在着共同之处;而与其它文人的报刊活动相比,曹聚仁的新闻活动有着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浓厚的民意关怀;较之于当时的职业记者,曹聚仁拥有更丰富的人脉资源、更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史家一般的严谨的态度。
通过大量的分析之后,笔者得出曹聚仁是一个文人与职业记者的完美结合体的结论。因此,曹聚仁不能仅仅作为文人而被学者所关注,作为合格的职业记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此外,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战地新闻活动经验的记者,他在新闻活动、新闻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对于现今的媒体从业者应有所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