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论坛中粤—英语码转换探析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语言接触已不可避免,这就导致了语码转换的(code-switching)频繁发生。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流中,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从一种语体转换到另一种语体的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重点: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码转换的结构及其特点;一是从社会心里语言学的角度,揭示语码转换的功能、策略或动机。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而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语码转换有其独有的特点。由于受到英国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殖民,英语对香港语言及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双语社团中,英语常常用于工作、商务、贸易洽谈等正式场合,而粤语经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频繁出现。本文以香港论坛中的会话记录为语料,以Myers-Scotton的主体语框架模式(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 )以及修订的标记模式(revised Markedness Model)为理论依据,对粤-英语码转换的语法结构进行研究,并探讨说话者如何运用何种语码转换策略实现其唯理性的。国内以往研究大多是介绍国外的理论或国外学者所做的实证性研究,即使有实证性的研究,大多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或文学作品为语料,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非正式书面语的语码转换研究,特别是对香港论坛中粤-英语码转换的研究还不是太多,也不够系统,因此从网络上获取语料,能够避免“观察者的矛盾”,使语料更为客观、研究结果更为可信。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从语言的各个层面分析粤-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特点并讨论各种语码转换策略,为今后粤-英语码转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表明,香港论坛中,粤-英语码转换频繁出现。由于网上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映射出语码转换也普遍存在于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香港论坛中的粤-英语码转换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即语码转换受到一定的规则限制。另外,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双语社团中,有的语码转换是说话者有意为之,有其特定的功能,而有的是无心所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表达。语码转换越频繁,特别是句间及段落间的语码转换,说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能力越强。本文通过对香港社区语码转换的研究,以期英语学习者和英语使用者对语码转换给予正确的认识,将语码转换适当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并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促进我国的国际交流与贸易往来,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其他文献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批评性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福勒等人在著作《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语篇
<正>1 20年葆春寻求天然成熟优质蜂产品原料之旅20年前,"葆春"开业之初,就将产品质量定位为:天然、新鲜、优质,矢志将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天然成熟的、品质最优的新鲜蜂产品奉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通过经典的Fenton反应方法建立体系研究壳寡糖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自氧化反应体系研究壳寡糖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同时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征求《河北省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函”。函件显示,为加强全省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
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今,赴异国旅行的游客不单是为了欣赏异国美景,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当地历史文化方面的精神的、物质的、口头的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园林的建筑技
记得1999年的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收获的季节,我走进了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成为了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弹指一挥间,10年的时光已成为了美丽的回忆。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由于具有规整的立体结构、纳米尺寸、优良的相容性和修饰性,使其成为分子结构设计和材料改性的优良改性剂。因此,POSS的合成方法以及如何将POSS应
以甘蓝型绿肥油菜新品种油肥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绿肥油菜种植对土壤养分以及鲜食玉米生物学特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压青后,土壤养分明显改善,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
模糊容忍度的概念与研究均源于心理学领域。模糊容忍度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与学习上的研究大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的学者包括Chapelle & Roberts, Madeline Eh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