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箱涵力学性能研究与结构变形预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箱涵因其良好的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及较强的地基适应能力,在现代高速公路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多年来,我国主要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制作箱涵,但该法工艺繁琐、施工缓慢,且工程质量难以集中把控。为了克服上述弊端,预制装配式箱涵应运而生。本文所研究的预制装配式箱涵是由顶板、底板及两侧墙四个自稳构件组装构成。对于该新型结构,虽有部分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研究成果,但其在分层填压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情况尚不明确。本文依托铁科高速公路松原至通榆(吉蒙界)段新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该新型预制装配式箱涵进行了现场试验,基于每层填压15cm的施工实际,分析了各工况下涵体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建立了涵-土结构有限元模型,将理论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以此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进而分析了非对称回填施工、土体弹模、填土高度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对涵体结构变形进行了智能预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依托实体工程,对浅覆土下的预制装配式箱涵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其在分层填压过程中的受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上顶板持续下凹,左右侧墙保持外凸变形,在填土压实至铰结位置(2.55m)时外凸达到最大,随后外凸幅度在两侧填土约束下明显减小,至涵顶(3.90m)达到最小,当填土超过涵顶后,上顶板下凹幅度及左右侧墙外凸幅度在涵顶土体荷载作用下明显增大;(2)基于预制装配式试验箱涵外部实际情况,拟定了涵体及周边填土等材料所用的本构模型,对涵体铰结处进行了接触定义,并进行了初始地应力平衡,分析了结构在各工况下的受力变形特性,并通过理论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涵-土模型的可靠性;(3)基于涵-土模型,分析了涵体结构在非对称回填施工及不同填土弹性模量、填土高度下的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非对称回填在初始填压阶段对涵体结构影响最大;选择弹性模量大的回填土体,将对结构的受力变形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涵体顶部覆土初期,活载对涵体受力变形的影响较为明显,但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活载影响越来越小,在高度达到10m时,主要考虑恒载作用,活载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4)基于预制装配式箱涵前期变形实测值,运用小波神经网络进行后期变形测点变形预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入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对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精确度进行评判,计算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度。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技术市场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然而,当今技术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少数地方的个别科技单位
"一带一路"建设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西北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祖源地,既有着多元的文化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具有突出的地缘价值意义。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存在着战略的
目的对超早期活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与卒中后抑郁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所采取治疗方
板鞋竞速运动起源于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板鞋竞速运动的发展,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责任,更是时代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
2020年作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标的决胜之年,对水司提出了严峻挑战。漏失率作为普遍性宏观性评价指标,被各地政府及水司广泛采用。但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用水量逐渐
该研究在IFSP与IEP融合下,结合我国小龄听障儿童康复需求和家长康复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探索适合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新型干预模式。通过家长亲职核心知识技能培训课程
基于STEM教育时代背景与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研究尝试从“STEM教育”与“生物活动课程”中寻求联系,努力设计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初中生物活动课程,并且通过实施该课
城市供水系统是城镇生存和发展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反映城市服务水平的重要设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水源水输送到供水管网,再通过二次加压泵站加压或者通过减压阀减压将水
通过在两个初三班级历史学科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实验,笔者认识到,教师应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真研读课标要求,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成果供给方、需求方、外部环境三方面要素的配合。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对这三要素的要求是:科技成果供给方能提供充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技术成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