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virus,BVDV)引起的,可引起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以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等临床症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又称黏膜病病毒(MDV)并且与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绵羊边界病毒(border diease virus,BVD)同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代表种属,并且同猪瘟病毒以及绵羊边界病毒在血清上有交叉反应。目前国外商品化BVDV疫苗已普遍使用。该病在我国仍有流行并且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本病与猪瘟病毒、绵羊边界病毒有交叉反应,所以对于鉴别诊断与疫苗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研制新型有效的BVDV诊断方法具有实践意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糖蛋白(E2)是病毒粒子主要的保护性抗原,能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保护实验动物不受同源毒株的攻击。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并且纯化的重组糖蛋白E2(rE2)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采用以BVDV为检测抗原的间接ELISA筛选阳性细胞克隆,经3次克隆纯化后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E2特异性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E3与1G11。用4E3与1G11杂交瘤细胞株接种BALB/c小鼠制备腹水,采用rE2及BVDV包被的ELISA测得的效价分别是6.21×106和6.83×10~5及6.83×10~5和7.5×10~4。间接ELISA、Western blot、IFA试验表明两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MAb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经抗体亚类鉴定4E3与1G11均为IgM/κ。特异性试验表明4E3与1G11这2株MAb均不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腺病毒3型反应;其中4E3不与猪瘟病毒反应,而1G11则可与猪瘟病毒发生交叉反应,这种反应特性可试用于BVDV与猪瘟病毒的鉴别诊断。同时,以4E3、1G11两株单抗为一抗进行免疫过氧化酶试验,结果试验组出现特异性的着色,对照组未出现染色,表明两株单抗都能检测含有BVDV抗原的样品。该单抗的制备为BVDV的E2结构与功能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用单抗4E3初步建立了一种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用于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及符合性等进行了试验,并与RT-PCR进行了对比。对265份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周边地区牛鼻拭子及69份黑龙江省勃利县某牛场的流产母牛的血清,进行IPMA,结果265份牛鼻拭子中阳性份数有117份,阳性率为44.1%;69份黑龙江省勃利县某牛场的流产母牛血清中阳性份数有39份,阳性率为56.5%。BVDV对我国牛群危害严重,该IPMA方法可初步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提供技术手段。本研究为我国进行BVDV的诊断与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也为该IPMA方法的进一步开发和商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