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和重译中的一些问题——《傲慢与偏见》五种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译界对经典作品的重译现象极为普遍。对不同的译本进行全面地比较分析,对文学翻译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译本质量的评价涉及译界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等。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五个译本的概况、选择它们进行分析的原因、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点做了说明。 在第二部分,作者回顾了翻译标准,翻译策略,译者的主体性及重译等问题。忠实是译者的职责。忠实的境界,虽不能至,亦心向往之;异化与归化二者相辅相成,在语言层面要尽量归化,而在文化层面可多些异化;文化词语的使用方面,要避免落入文化陷阱。异化虽然是趋势,但一定要适度。译者的主体性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但是在发挥主体性时,译者要始终忠实于原文本的信息的传递和风格的传递。翻译应该是力求“信”与“美”的辩证统一。 第三部分对《傲慢与偏见》的五个中译本在传达原文风格,审美价值及文化元素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本文认为,王科一的译本归化的尺度大一些,语言流畅自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一个很好的原译本。孙致礼的译本是一个成功的重译本。孙偏向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保留了尽可能多的异国情调,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作者的内容及风格,但在文化因素的传递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张扬和张玲的译本无法在语言上超越前译,但他们在文化的传递上具有优势。张经浩的译本与众不同,翻译风格独特,语言口语化,尽量避免翻译腔。但是不够忠实于原文的风格,不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重译本。雷立美的译本能够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在汉语四字格的使用方面能够吸取前译优点,避免出现文化陷阱。但是该译本在忠实原文信息的传递的同时,未能很好的传达原文的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语言魅力。 结论部分强调了翻译的忠实原则,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建议:应根据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水平选择合适的宏观翻译策略,同时在原文词句的语境、语用功能和译语语言的基本规范的制约下调整自己的微观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哈利·波特》近几年风靡全球,引发了各方面的研究和议论,然而对于它的翻译研究却不甚多。因此本文主要从功能主义理论的角度入手,研究在《哈利·波特》的翻译过程中,以儿童为中
学术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写作类型,展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为学者赢得学术声望。学术论文不是单方向的知识传播,而是作者、读者和学术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在知识构建的过
预设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较多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学和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预设对语境十分敏感,与其在交际中的使用密不可分。在话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