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教育是借助知识来进行的,离开了知识,教育就无法进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多样的,有限的教育时空并不能传递无限多样的人类知识。因此,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等就成为课程知识和教育生活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一个时代或个人对知识性质的看法构成了这个时代或个人知识观的主要部分,进而也影响了这个时代或个人的教育观。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对现代知识性质的不断批判,人们对知识的性质又有了新的认识,称为“后现代知识的性质”。这种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正逐渐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的目的、学校课程知识的选择及教学方法等等。这构成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既然知识的性质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那么知识的性质也理应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在此前提之下,本文欲探索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从知识本身的性质入手,去考察和探究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并不多见,本文只是初步的尝试。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可概括为五种最为基本的情形,分别为:学生记忆知识、学生理解知识、学生探索知识、学生生成知识、学生质疑知识。论文分两部分论述学生与知识的关系。第一部分论述了学生与知识关系存在的原因及存在的领域;第二部分从形成的心理学原理、存在的条件、社会文化依据及教育价值等方面,具体阐述学生与知识的五种基本的关系。本文拟通过对学生与知识关系的阐述,使教育者不但了解种种关系的存在,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是不断变化而非静止的;通过对学生与知识关系的探讨,让教育者清晰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从而促进教育实践者能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环节,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