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菜养殖业是我国海藻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创汇海产品。近年来,随着紫菜栽培业规模的逐年扩大,对紫菜优良品种的供应要求越来越高。紫菜易于养殖,藻体形态结构简单,细胞发育分化易于调控,酶解紫菜产生原生质体及原生质体的再生技术已经成熟,易于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因此,开展紫菜基因工程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培育紫菜新品种是十分必要的,也具备现实可行性。同时,也有望将紫菜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有用的外源蛋白。但是,目前紫菜的转基因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主要是应用高等植物中常用的启动子如CaMV 35S等研究报告基因在紫菜中的瞬间表达。因此,本论文以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的营养体纯系PY-qingdao1为材料,选择条斑紫菜的内源β-微管蛋白(tubulin)基因的侧翼序列为调控序列,通过微管蛋白基因及侧翼序列的克隆和分析、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化方法的建立等系统地进行了转基因研究,初步建立其转基因体系。在本论文的前期研究中,我们选取青岛地区野生条斑紫菜,利用酶解制备原生质体进行再培养的方法培育了营养体纯系PY-qingdao l。根据真核细胞β-微管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设计简并引物,采用针对高GC含量模板的PCR体系,从条斑紫菜PY Qingdao-l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969bp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根据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设计反向PCR引物,并选用一系列在已知序列中不存在的识别位点的限制型内切酶对于条斑紫菜基因组DNA进行酶切,然后自连,以此为模板,进行反向PCR,克隆反向PCR片段并测序,序列拼接后共得到2799bp,提交到Genbank(AY221630)。其中编码区1377bp,GC含量60.57%,比报道过的一些红藻的β-微管蛋白基因编码区GC含量高,共编码458个氨基酸,没有内含子,表现出很强的密码子偏好性。其上游664bp序列GC含量高达66.42%,未发现TATA box, CAAT box等上游调控序列。其下游758bp的序列中没有典型的AAUAAA polyA信号,只存在一个CAYTG的高等植物下游的保守序列。将推测的蛋白质全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真核细胞的β-微管蛋白进行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条斑紫菜与其他红藻和真菌聚为一个簇群,而不与包括绿藻在内的绿色植物构成一个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