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讨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身处于农村的留守孩子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父母在道德观念正确引导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熏陶,出现了思想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冷漠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中学生处于“狂风暴雨”的青春期,更容易发生心理、情绪、人格等方面的问题,引发道德危机,留守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怎样培养农村留守中学生,加强其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其道德品质,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在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现状,并提出网络环境下强化农村中学道德教育的对策。本论文的框架由四章和结语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概念界定、文献述评;第二章重点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农村留守中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道德价值取向的层次性与多维性,道德主体意识逐渐形成,道德信念在传统与现代中动摇,道德情感在网络虚拟交往下呈现新变化,道德意志呈现理想与现实的疏离,道德行为弱化,品行问题凸显。第三章为网络环境下农村留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给农村留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机遇主要有:带来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促进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影响力。网络对农村中学生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主要有,道德教育理念的滞后性难以适应网络信息内容多元化与善变性;针对现实空间的道德教育内容难以解决网络虚拟空间的问题;家校道德教育队伍缺乏,难以满足高科技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留守中学生道德教育管理薄弱,难以符合新时代网络环境建设的要求。第四章为网络环境下农村留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包括,学校层面:推进道德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立足网络时代,强化道德教育观念,转变道德教育理念;结合青春期特征,重视隐形道德教育,优化道德教育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道德教育素质;利用网络资源,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拓宽道德教育平台;挖掘农村资源,丰富课余生活,拓展道德教育活动;开发网络平台,建立家校联系,形成道德教育网络。家庭层面: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促进道德情感的培育。外出务工家长注重沟通交流,赋予亲情关怀;留守监护人言传身教,转变教育方式。政府层面: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乡村网吧管理,构建网络助推道德教育机制;协调各机构,加强乡村道德教育宣传,建立良好的乡村道德教育环境。最后是结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