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邢台方言是官话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过渡性方言的性质。“子”尾词研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研究的是邢台方言中的“子”尾词。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邢台市的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其次是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最后介绍研究本课题所运用的理论方法以及材料来源等。第二章是“子”尾词的语音形式与特点。我们首先对邢台方言中“子”缀独立成音节时“子”缀的语音类型进行了描写与研究,共分四类:[ts ]音型“子”缀、[t(?)]音型“子”缀、[(?)]音型“子”缀和[t ]音型“子”缀。其次对邢台方言中存在的“子”变韵进行了描写与分析。第三章是邢台方言“子”尾词的数量问题。我们首先对邢台各县市所用的“子”尾词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邢台市南部自西向东,“子”尾词的数量逐渐减少。然后与普通话中的“子”尾词进行了比较,从整体上看,邢台方言“子”尾词的数量多于普通话中“子”尾词的数量,表现在:邢台方言中是“子”尾词而在普通话中对应的不是“子”尾词的情况比较多,而普通话是“子”尾词邢台方言中不是“子”尾词的情况较少。最后与邯郸魏县方言“子”尾词进行了比较,比较的对象是魏县方言中的五类“子”尾词,比较的结果是:邢台方言“子”尾词的数量少于魏县方言“子”尾词。第四章是“子”尾词与非“子”尾词的关系。首先描写与分析的是邢台方言中“子”尾词与儿化词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描写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子”尾词与儿化词并存的情况:二者并存的时候,表义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我们归结为三大类型,即“大”和“小”的互补关系、“坏”与“好”的互补关系以及其它互补关系。2.儿化词代替“子”尾词:普通话中的部分“子”尾词在邢台方言中只有儿化词的形式,而且这些“儿化词”中有的并不具备普通话和邢台方言中一般儿化词的意义。3.“子”尾词的儿化。其次分析了“子”尾词的词根语素直接成词的构词方式问题。如:艾(艾子)、坝(坝子)、豹(豹子)、锛(锛子)、耳机(耳机子)、风门(风门子)等。第五章是结语。归纳总结了全文的内容,指出了文章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