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规训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宗族庶民化和组织化加强,君主权力到明清发展到古代社会的顶峰,学风上由官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分庭抗礼,清代则由理学而到朴学,新文化运动以来,再由考据而到近代新儒学。明清时期,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一系列因素促成家训、族规文化的繁盛。由于明清易代的动荡,“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明清时期,麻城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和输入地。基于修谱不仅是后世子孙对先人表达孝心的体现,更是记载家族变迁、沿革,序昭穆、别尊卑、承前启后的依据,所以族之有谱,是以联疏远、教亲睦、备遗忘的关键。因而,当地家族无论大小,都有兴修和编纂谱牒的传统。规训被看做是谱牒的重要部分,甚至是家谱编纂好坏的一个标杆。民间家训多依谱牒(也有载于私人文集和方志之中)而得以传承,种类繁多,形成“谱训共盛”现象。规训的发达,归功于当地明清以来,社会环境总体较为安定,农业及商品经济发展,科举文化兴盛,多累世书香大族及当地崇儒重教的传统乃至刊刻技术的发展。家训形式灵活多变,既有常见的训诫规条式,也有匠心独具的诗词歌赋形式。再者,圣贤明言或家族先贤治家格言也多载于族谱之内;或是篇幅较大或流传较广,以散文杂记形式著录于个人文集或方志之中。当然,以家书家信作为家训载于族谱或方志之中也并非少见。规训内容丰富完整,形式灵活,思想性强。其内容涵盖个人德行品性的修养,治学交游乃至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规训中对家庭父子、夫妇、兄弟等关系的垂范,主要体现对纲常伦理关系的维护,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家庭和睦。此外,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治生理念也大为盛行。规训之中对敬宗收族,水源木本之念,睦邻友好的传统极力讲求。族长、户长有统帅一宗一族的责任,上为族事,下为宗支,在宗族治理管理和日常活动中责任和义务重大。同时,规训中也明载对勤奋治学、勤俭持家、辛勤劳作的褒扬和提倡,对不良风气的禁止,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杜绝和惩处。总之规训涵盖的范围从个人到家族乃至社会,终至国家,呈现出内在的逻辑性,内容丰富,思想性强。明清时期,皇权发展到古代社会的顶峰,传统文化进入一个总结性时期。规训作为家族文化的精髓,揭示了皇权与族权的互动,国法向家规的延展,圣谕向家训的渗透。民间家规、家训,其内容契合儒家精神,注重对儒学思想作通俗化诠释;思想上体现儒家伦理尤其是理学对家规、家训的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儒家践履理念,注重德行修养,宣扬劝善惩恶,要求族人以圣贤为师,培养君子人格。家训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易于在文化水平较低层次底层社会中传播。麻城家训继承了历代家训的精神,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民间色彩,地方特色,时代变迁的痕迹,呈现出地域性与时代性统一的特征。民间家规、家训思想精髓为儒家传统文化,其在家族内部或超出家族范围本身的传承,其实质是儒学在民间社会的世俗化传播。家训中精华部分,具有极强的时代穿透力,意蕴深厚,对于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家庭教育等也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