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主体性内函——以“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展”作品为例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新媒体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追溯了新媒体艺术产生与发展的美学渊源,梳理了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历史历程,总结了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其次,回顾了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审美主体性与审美交互主体性理论。最后,以多个审美主体的不同交往形态为线索,论述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主体性内涵并解读其审美意义。除此之外,本文还积极探索了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关系,将新媒体技术纳入艺术作品的范畴分析。   以下是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是联系密切但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传播媒介的范畴,后者属于艺术形态的范畴。新媒体指基于数字化并以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的媒介或内容载体。新媒体艺术指以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艺术形态,其本质特征体现在通过利用和展示新媒体技术,以交互为其主要形式特征,参与有关社会、文化、政治、美学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实践活动。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交互主体性。梳理杜夫海纳与审美交互主体性、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审美主体与审美主体性、审美交互主体性理论等。   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主体性内涵。以新媒体艺术作品为例,从审美的主体、审美主体的交互认知与创造、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一、审美对象的交互主体性这四个角度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主体性内涵。   结语,总结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主体性意义。在新媒体艺术中,审美的交互主体性取代了审美的主体性,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结构和创作方式,形成了新的艺术经验,充实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性。新媒体艺术实践了现象学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并且“交互主体性”理论也通过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而得以延伸。
其他文献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二十世纪英国重要作家之一。他曾于1919来到中国并以自身所见所闻为题材,创作了两部作品:《在中国屏风上》和《面纱》。在这两部作品中,毛姆为人们描绘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早的文化理论家,二战前德国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学术界的“本雅明复兴”到八十年代中国学者的本雅明研究热潮,到近年来众多关于
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悲剧关于悲剧经验的极具时代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形式,日常生活悲剧和文艺悲剧之间是相对应的动态的发展关系,悲剧行动就是整个外部力量在某个个案中的具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