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有一定的疗效,散在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整理和发掘癌性疼痛证治规律提供了重要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药诊治癌性疼痛相关文献,探讨以“四诊信息—辨证方法—病机分析—遣方用药”为一体的癌性疼痛中医证治规律,为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进一步科研提供思路和方向。 方法: 本文根据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以现代文献研究为主,以临床疗效为准绳,证治规范为主导,通过对近12年来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医药诊治癌性疼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加以整理,对目标文献中的四诊信息、证型、证素、方剂、药物等信息进行频数、关键字词的统计分析,且引入应用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法用于证治规律的研究。然后根据数理统计的结果确定癌性疼痛证治分类上的主次常变关系。最后将临床证治的事实与文献理论的逻辑相互比较、印证,从而深入研究癌性疼痛的证治规律。 结果: 通过对124篇中医诊治癌性疼痛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发现现代中医诊治癌性疼痛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有继承更有所创新与发展,并揭示了其中蕴藏的证治规律。 1.四诊 癌性疼痛的基本舌色为斑点舌、淡白舌、紫黯舌、红舌,基本舌形为胖大舌,舌下基本络脉为粗胀,基本苔质为腻苔、薄苔、苔少,基本苔色为白苔。癌性疼痛的主要脉象为涩、弦、结、代、滑、细数、紧、数、无脉、弦滑、弦迟、沉细、沉弦。 癌性疼痛主要症状为固定痛、刺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肌肤甲错、脉络瘀血、胀痛、失眠、形体消瘦、冷痛、隐痛、口渴、皮下瘀斑、腹胀、灼痛、自汗、腰膝酸软、大便溏薄。 2.证型、证素 癌性疼痛主要证型为瘀血阻滞、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癌性疼痛基本病性证索为血瘀、气滞、痰、毒;癌性疼痛基本病位证素为经络、肾、脾。 3.方药 癌性疼痛内服使用成方方剂以补益和血、清热、祛痰、理气为主,代表方如桃红四物汤、柴胡疏肝散、八珍汤、二陈汤、清瘟败毒饮、四逆散等。癌性疼痛内服用药基本药物类别为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可见正虚、血瘀、热毒、气滞为癌性疼痛的重要病机。外治药物用药基本药物类别是活血化瘀、清热、祛风湿、开窍、解表,可见癌性疼痛外治多从血瘀、热毒、风湿、解肌等论治。 结论: 通过数理统计学研究,得出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癌性疼痛中医证治规律,可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1.癌性疼痛实性疼痛远多于虚性疼痛,癌性疼痛脉象提示癌性疼痛虚证脉象略多于实证脉象,非脉证不符,表明癌性疼痛病机有本虚标实的一面。 2.从八纲辨证来看癌性疼痛证型以虚为纲;从气血津液辨证来看癌性疼痛证型,居于首位的是血瘀证;癌性疼痛脏腑辨证,病位主要以肾、脾、肝三脏为多见,脾、肾二脏多虚为本,肝郁为标。 对证素的分析认为,癌性疼痛多因邪实致病,如血瘀、气滞、痰、毒;也可因虚致病,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更有虚实夹杂,病机较为复杂者。 癌性疼痛病位主要在经络、肾、脾,痛多肝郁,与肝关系密切,病性以虚为本,血瘀、气滞、痰、毒为标。 3.对方剂统计分析认为补益和血、清热解毒、化痰理气为癌性疼痛内服用方基本治疗大法。对内服药物分析认为癌性疼痛当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温补气血扶其正,化瘀理气祛其邪。对外治药物分析认为血瘀是癌性疼痛外治时首要考虑的重要病机。 4.内服用药和外治用药相比较,两者均从血瘀及热毒论治,都注重活血化瘀止痛、清热解毒止痛,但外治用药有其特异性,如祛风湿止痛、解肌止痛,着眼于局部对症治疗,急则治其标;内服用药侧重于补虚固本止痛、理气解郁止痛,着眼于整体调理,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