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意曲解是日常言语交际中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刻意曲解的运用具有特殊的语用目的及语用效果,但这种现象尚未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深入广泛关注。对刻意曲解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在研究误解时顺便提及。部分有针对性的研究也始终集中在刻意曲解的前提、触发机制、语用功能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忽视了人的认知在刻意曲解当中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前人对刻意曲解及其相关现象研究的基础上,以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和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语用认知的视角提出“基于理想认知模式的关联假定”,(ICM-based Relevance Assumption)以揭示隐藏在刻意曲解背后的生成识解机制。经过分析,本文发现刻意曲解的生成过程首先是受对话当中听者交际意图的驱动。在交际意图的驱使下,听话者利用说话人话语当中的不确定性,通过命题原则、意象图式原则、隐喻映射原则以及转喻映射原则生成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不相符的ICM,造成听说双方的ICM冲突,从而导致刻意曲解现象的产生。该论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主要阐释研究目的、动机、研究方法、语料的收集途径以及论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刻意曲解的定义,廓清刻意曲解与误解的区别。然后以何自然、申智奇(2004)的《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一文为界,将前人对刻意曲解的研究划分为边缘性研究及专门深入性研究。从逻辑、修辞、语用三个方面对他们的研究进行总结,最后指出前人研究所做的贡献与不足。第三章“理论框架”,首先分析了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解释刻意曲解这一言语现象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判定刻意曲解的标准。其次分析了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在解释刻意曲解这一语言现象当中存在的优劣势。以此为基础,我们尝试将关联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基于理想认知模式的关联假定”。第四章“理想认知模式的关联假定的应用”,运用理想认知关联假定对具体的刻意曲解语料进行分析,来揭示其内在生成及运行机制。第五章“结论”,总结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指出其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