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新月体肾炎(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一种进展快、预后差、目前公认的最为严重的肾小球炎症形式。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检查,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研究证实,患者少尿/无尿、血肌酐水平及新月体形成比例等都会影响新月体肾炎患者的预后。目前新月体肾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既往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导致的免疫紊乱,免疫耐受增强,多种细胞异常增殖有关。近年来有学者发现了一种新的致免疫耐受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 G,HLA‐G),其高表达时产生的免疫抑制效应使得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清除,发生免疫耐受,细胞大量增殖。HLA‐G高表达已经证实与正常妊娠、移植器官生存良好和肿瘤发展等密切相关。我们推测新月体肾炎患者体内HLA‐G高表达,导致患者逃避了免疫监视,免疫耐受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及新月体形成。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新月体肾炎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并检测新月体肾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olube Human Leucocyte Antigen G,s HLA‐G)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新月体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研究一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4年10月经肾活检证实的新月体肾炎患者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肾活检病理资料、以及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治疗,血液透析以及血浆置换等)和预后的情况。着重分析少尿/无尿、入院时血肌酐水平、新月体形成比例以及免疫抑制治疗、透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研究二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9月经肾活检证实的新月体肾炎患者22例,以同期微小病变肾病患者15例,以及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收集其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s HLA‐G表达水平。通过分析s HLA‐G水平与新月体肾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的关系,探讨s HLA‐G在新月体肾炎中表达的临床价值。结果:1.新月体肾炎患者的预后。(1)纳入的48例患者中,除外失访的6例患者,余下4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4‐63月),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17例,尽管纳入的患者中只有1例死亡,但是3年无ESRD生存率仅有38%(16例)。本研究显示ESRD组血肌酐高于5mg/dl的比例高于非ESRD组。(2)采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单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少尿无尿(P=0.0438)及入院时血清肌酐>5mg/dl(P=0.000587)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而年龄、性别及新月体形成比例>80%对预后无明显影响。(3)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高于5mg/dl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HR=4.04,95%可信区间为1.548‐10.544,P=0.004)。(4)治疗措施对新月体肾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液透析同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包括ESRD及死亡)相关(P=0.0002)。2.s HLA‐G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1)新月体肾炎患者血清s HLA‐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2198.81±1924.17pg/ml vs.1311.86±448.84pg/ml,P=0.0408),同时新月体肾炎患者血清s HLA‐G水平较微小病变组也显著升高,(2198.81±1924.17pg/ml vs.1181.33±320.10 pg/ml,P=0.023)。(2)以新月体肾炎患者的s HLA‐G浓度的均数+2倍标准差作为参考值(2209.54 pg/ml),将22例新月体患者分为两组。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入院时血肌酐水平、半年内进入ESRD及肾脏病理活检的新月体比例不同,但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进一步采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LA‐G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比例较明显,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结论:1.新月体肾炎患者出现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5mg/dl)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我们的资料显示入院时血肌酐大于5mg/dl是患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入院时即进行血液透析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s HLA‐G在新月体肾炎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且其升高水平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s HLA‐G有可能成为新月体肾炎的一个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及预测不良预后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