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民主、公平和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洗礼和融合。它们创新出各种载体,担负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科学发展的重任。尤其是公益组织的不断涌现和蓬勃发展,既完善民主形式,义增强公民意识,同时还有效辅助政府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务管理,可谓集众人之所智,施众人之所力。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随着公益组织法律地位和性质的明确,以及职责和活动范围的规范和扩大,刑事被害人救济被纳入公益组织视野范围。刑事被害人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帮助。面对每年近400万件以上的刑事案件,刑事被害人数量极其庞大。然而我国目前却没有关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国家立法,各地方也无行之有效的规范或办法,无法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难以完整实现法治公平和正义。可是,公益组织作为社会救助主体之一,凭借充裕资金、专业队伍和多样化救助措施等优势,在承担对其它弱势群体救助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实施刑事被害人救济。因此,立足我国公益组织发展趋势和刑事被害人救济现状,针对刑事被害人救济存在的不足和公益组织参与救济的可行性,本文致力构建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法律制度。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介绍论文写作背景和意义,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综述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公益组织和刑事被害人救济的概念、特征、分类、起源、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等;第三部分阐述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第四部分是关于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国际比较,并总结成功经验;最后一部分尝试构建我国公益组织参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规范和相关配套制度等。
其他文献
秉承客观公正之精神,立足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实践经验以及理论成果,合理地构建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切实保障我国证券投资者获得权利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衍生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它事关人的生命健康,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此类问题予以刑法规制。大气污染犯罪是指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
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历来复杂,其复杂性不仅仅体现于知识产权侵权的“质”的判断方面,同时也体现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度”的把握方面,也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额的确定及标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