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发展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疗效监测指标和确立合适的治疗方案。研究工作包括:1、应用NCCLS M27-A微量稀释法检测了19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三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与各自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参试菌株对AmB的MIC值范围在0.5~2(g/ml,对5-FC的MIC值范围在0.25~8(g/ml,对FCA的MIC值范围在2~32(g/ml,其中AmB的MIC范围最为狭窄,现有资料尚不能确定MIC值与临床效果间的相关性。2、建立了流式细胞仪法快速检测新生隐球菌药物敏感性,与微量稀释法结果相比符合率为87.5%,实验时间由72小时缩短为4~5小时。3、电镜观察、动物接种和菌体直接染色方法鉴定脑脊液菌体活性,作为隐脑临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4、通过对隐脑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免疫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隐脑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及CD4+/CD8+均显著下降。5、对35例隐脑回顾分析表明采用分期综合治疗方案治疗隐脑,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案;AmB鞘内注射应成为常规治疗,在静滴AmB出现副作用时仍可继续使用;脑脊液真菌培养可作为初期治疗结束的指标,脑脊液隐球菌菌体计数作为疗效监测的主要指标是合适的;7例经治疗痊愈的儿童隐脑中4例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及时有效地进行抗真菌治疗、必要时应用外科手段降颅压是减少后遗症的关键。